年会首页>年会动态

“机遇·使命·挑战”专场观点集锦

2016年09月26日    中国城市规划网

由城市设计学委会承办的城市设计专题会议2016年9月25日上午在沈阳新世界会展中心2A会议室召开,会议设置特邀主题报告5个,专题报告14个。上午会议由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朱子瑜主持,下午会议由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邓东主持。

杨保军:城市设计新方向

杨保军首先对表达了对城市设计未来发展的四点期望。

期望一:求同存异

城市设计需要不同的声音,需要包容、宽容的学术心态,因为认识城市的角度各有不同,应该抱着互补的心态来面对,只要方向正确,偏差可以在行进中调整。

期望二:肩负使命

这包括了历史使命、价值使命和百姓期望,要回归城市本源,即创造生活家园、文明载体和创新引擎。

期望三:和而不同

如对待开放街区的问题,和而不同就 应该包容那些和谐的不同,反对强加的不同。

期望四:宽严相济

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街道的基调必须严格控制,即便是麦当劳的广告牌标识在这里也需要由红色换成白色;又如巴厘岛的城市基调,所有建筑规定必须不高于四层,这一点三亚很不一样;再如桂林,建议进行“基调”的控制,道路不超过20米,高度不超过18米,面宽不大于40米;还有就是建筑基调,背景建筑应该严,而标志性建筑就应该宽,但底线的方面一定要严格管控。

对于城市设计未来发展的一点感想,杨保军认为需要厘清规则和创造的关系,他认为城市设计的要求不会限制建筑创作,正如诗歌的创作,七律诗格律要求严密、讲究声律、对偶对仗等等,但严格的规则,并不妨碍《登黄鹤楼登高》等众多的伟大诗歌作品的产生。城市设计也一样,是规矩不是枷锁,没有规矩不方圆。如同格律对于诗歌作品,城市设计设定规矩,等待建筑师创作优秀的诗篇。

汪科:对城市设计管理工作的制度思考

汪科结合住建部具体工作中谈感想,他指出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城市设计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推进,包括抓紧制定各类管理办法、开展城市设计的试点示范、加快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目前正在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抓紧制定《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城市设计的基本技术管理规定》,研究印发《关于加强城市设计工作的通知》,积极开发城市设计的试点示范,加快开展城市设计的培训,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城市设计专业等内容。目前的工作重点包括研究建立城市设计管理制度,完善城市设计实施机制,培育城市设计的队伍等。

与此同时,对于城市设计目前还有几个热点问题正在讨论。

问题一:要不要开展城市设计

开展城市设计是实践总结,开展城市设计工作,是对过去三十年城市规划工作的总结,是对当前城市风貌缺失 、建筑文化迷失问题提出来的。开展城市设计是中央的决策,是中央城市工作的要求,所以必须加强城市设计工作,并全面开展城市设计。

问题二:什么是城市设计

关于城市设计的定义至今仍争论不休,我们建议用最简单的方法来理解城市设计,也就是邹德慈先生提出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的设计”。认识城市设计,需要适当区分城市设计的专业,学科,技术,管理等领域。城市设计工作是指导建设的工具,是落实政策的平台,是各方面利益意愿的沟通机制,带有行政色彩的工作。

问题三:城市设计工作的任务和目的

主要任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城市特色风貌、实现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言及传承性;编制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自然山水环境,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建立立体的空间秩序;实质上就是要加强城市空间治理,以促进发展建设转型,建立一张立体的城市蓝图和立体空间管理模式,促进城市发展从粗放扩张模式向内涵提质模式转变。

问题四: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有专业关系,有学科关系也有行政管理关系。就管理工作而言,各国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国家建立了明确的城市设计管理制度,有的国家没有城市规划制度,有城市一些所谓城市设计的要求,被放到建筑的风貌和特色管理中。

在长期的城市建设中,我国建立了城市规划的管理制度,有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有管理的体制机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工作方式、技术方法。这是城市设计工作现实的依托。把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组成重要内容,是短时期内快速推进城市设计工作的有效途径。

问题五:建立什么样的管理方式

城市设计应该与城市规划全融合,全挂钩,全对接的,相辅相成的管理体制。应该建立相对完整的城市设计编制,审批和实施工作机制,落实谁来管、如何编,怎样批的问题。不仅要编制城市设计,还要将城市设计纳入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要求,纳入建设项目方案的必备条件。

问题六:怎样编制城市设计

要分整体和局部,重点和一般,分层次有重点的编制城市设计。要编制有用的、可以落实的城市设计。在城市整体层面要编制总体城市设计,这包括两种情形:一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修编编制总体城市设计,把它作为总体规划的章节。二是允许各地根据需要,编制总体城市设计。

编制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应明确空间结构、公共空间、景观体系以及建筑的高度、风格、体型、色彩等方面要求。这个城市设计的内容和要求,是该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对非重点地区,要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城市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同时,要允许各地按照实际需要,针对特定地块、特定要素编制城市设计。

问题七:怎么落实城市设计

一是结合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落实到城市规划中。通过城市规划,列入土地划拨和出让的规划条件,作为规划核实的重要内容;二是纳入城市设计导则、指引 、通则。

问题八:建立什么样的工作制度和机制

包括了在全国重点城市的城市设计指导制度;全国特色风貌区的清单制度;重要城市设计的审议制度;公共艺术发展的“百分比”制度;确保公共参与的保障机制;增加公共空间的激励机制等。

对于如何构建新型城市设计,汪科认为一是要全过程,二是相对成体系;三是要富有内涵;四是要分尺度,多方参与;五是要因地制宜,六是做好有需要、有可能的城市设计。

汪科最后总结到城市设计管理制度,需要适应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符合政府职能转变和依法行政,体现改革完善城市规划和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等要求。同时还要争取最大共识,共同努力,抢抓时机,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加快做好城市设计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全力失去、做好工作。

潘公凯:谈跨界实验

对于跨界的问题,潘公凯提出了三点基本想法:1、学科跨界、学科交叉是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2、学科跨界应该以学科专精为基础,跨界要避免浅薄。3、学科专精的程度决定学科跨界的层次和成果。

潘公凯讲到,水墨创作是他的本业。作为水墨画家他也一直在思考中国画如何发展等问题。中国画有2千多年的演进历史,如何转型到现代性的艺术,是其重要的研究课题。他认为中国当前的水墨画艺术处于一个三角形金字塔结构(以理论建构、作画实践和鉴赏活动构成底座),并以笔墨呈现,金字塔的顶端是人格理想(古时是士大夫,当今是当地知识分子)。

他的中国画作品,墨迹晕染、渗化的效果集中体现出了中国水墨画的韵味,作品创作带有偶然性,充满了功夫的变化,是有意识地艺术创作。墨和纸黑白的对比充满了艺术张力。这些巨幅作品由艺术家一次作画,考验着艺术家的整体把控能力。

关于艺术的边界问题,是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美术界的核心问题,西方艺术家当时提出了“艺术终结”这一命题,直至今日关于艺术边界问题的探讨仍在进行。中西方对于该类型的艺术形式及理解力截然不同。潘公凯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创作了一系列的装置艺术作品。如:《这是我的作品、这不是我的作品》、《内部》、《坐忘之舟》等,这些都体现出了西方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的核心理念--“逻辑的错误”。

潘公凯目前正在研究中国美术的现代性问题。

段进:管理导向的城市设计技术方法思考

段进首先提出了为什么要进行城市设计管控这一问题,他认为 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在研究对象(微观空间、中观空间)、价值取向(特定利益、公共利益)、成果形式(设计方案、政策导则)等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城市设计不是设计建筑,它的使命在于为城市建设提供起码的准则而不是最高期望。

1.城市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上,以常州为例,常州现有城市设计方案的拼合图,已覆盖的面积已很广,十年间已有100多个项目。但是研究表明这些城市设计与法规未衔接的有24%,就造成了城市设计无法落实的问题。

所以总结来说,城市设计时间第一,城市设计与法律法规之间的不衔接;第二,大家说它没有法定的地位,反而造成它随意取代法定规划。

2.各省市城市设计管理实施现状

随着城市设计工作在各地的广泛开展,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市开展了城市设计工作,但目前存在一些普遍性情的基本问题,急待基本技术的规范:一是关键内容缺项,缺少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如公共空间;二是成果泛化,面面俱到,将各种内容全部纳入城市设计,重点不突出;三是层次混乱,系统性可操作性不足

3.管控型城市设计技术方法思考

普遍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第一城市设计法定化会不会打乱原有规划体系并发生矛盾,第二《基本技术规定》会不会把城市设计的灵感性全部卡死。事实上,管控型的城市设计是对接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城市设计法定途径的探索,而不是对城市形态的管控或要求,这个技术体系要注意以下几点:

针对性: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特别是各地区规划管理水平的差异,做到统筹兼顾。

合法性:对接好法定规划体系,明确城市设计的法定实施途径。

系统性:明确不同层次、区域、要素的城市设计主要任务,建构科学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全过程)。

规范性:以落实规划管理为目标,规范城市设计的基本编制内容、要点和成果深度。

操作性:与规划管理制度,提高城市设计成果的可操作性。

因此,我们提出了城市设计分层次管控编制要求。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城市设计一般可分为总体城市设计、区段城市设计、地块城市设计和专项城市设计。

总体城市设计是针对城市、镇规划区整体编制的城市设计,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相对应。

区段城市设计是针对 城市、镇规划区内局部地区与地段编制的城市设计,分为重点地区和非重点地区,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应。

地块城市设计是针对 城市、镇规划区内具体地块编制的实施性城市设计,是在建设项目上中对总体城市设计和城市设计管控 要求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专项城市设计是根据实际需要, 将空间形态、 色彩、公共标识 、夜景照明、城市雕塑、慢行系统、等遇到的特定问题而编制的规划。

随后,段老师又介绍了城市设计分区域管控的一些重要要点,历史街区、重点更新地区、重要改造地区等都需要具有针对性的分区管控措施。

除上特邀主题报告外,还有多位年会投稿人就各自的研究题目进行了报告,报告核心内容摘录如下:

谢映:新常态背景下的城市设计编制思路探讨--基于长沙新一轮城市设计的编制计划

城市设计对法定规划的编制和设计具有重要的支持和指导作用。研究探索构建适合长沙市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如何纳入规划管理体系等问题。谢映认为粗放式的控规管理已不适应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现阶段更要注重城市形象与景观营造。

长沙城市设计的编制自1993至今,共经历了拉骨架、旧城与新城并举、强化国家中部中心城市的功能地位等三个阶段。

研究还评估了长沙城市设计的实施,认为局部城市设计较总体城市设计效果更好,项目实施型城市设计较控规引导型城市设计更有效,但也存在老城区和未纳入城市规划管理的城市设计缺失。此外还有四方面突出问题:即城市设计体系不健全、内容缺乏标准指导、与法定规划脱节、重点地段编制滞后等。

对于新一轮城市设计的思考,谢映认为应明确底线思维、城市特色、人文关怀、空间形态,建立四个层次两种类型的城市设计的编制体系,即总体城市设计(分都市区和分区两个层面);局部城市设计(主要覆盖重点片区);街坊城市设计(控制在1.0平方公里以下,作为土地出让条件的一项依据)和专项城市设计。对于城市设计的基础研究需要包括成果标准、导则等,强调与城市规划体系的结合,与规划审批项目相结合,与管理体制相结合。

黄坚:从城市环境改善角度看城市设计的优化

研究通过四个部分对城市环境改善与城市设计的研究课题进行交流介绍。

首先,论述了我国城市设计中对环境控制的缺失,指出目前我国城市设计注重物质空间形态,忽视城市环境。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城市空间品质亟待提升。

第二,通过香港《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中风环境控制、德国建设指导规划中对生态环境规划目标的建立、北美旧金山、渥太华城市设计导则对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控制,风环境、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模拟等技术完善城市设计控制环境的相关案例介绍了国内外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对环境的考虑的先进技术。

第三,在城市环境模拟技术问题方面,介绍了目前我国城市设计对于环境问题逐渐关注,但仍未广泛深入开展,存在着环境模拟缺乏系统研究,环境模拟研究缺乏量化标准,环境模拟内容未纳入城市设计编制等问题。

最后,对于城市设计的优化方向做三个方面的介绍,包括了城市微环境模拟平台、导则层面增加“环境控制内容”,完善城市设计的“控制/引导指标”。

崔海峰:新常态下建设“品质城市”的城市设计策略探讨

研究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追求精细化、品质化发展的转变为背景,提出相比以往,城市设计应该更多的体现综合性、多层次性、全过程性、突出城市设计的高度融合性、公共政策角色,并提出了五点具体策略,即设立底线原则、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发掘、延续城市本土化、走向精细化、迎合互联网、大数据网络大环境。

王紫:伦敦建筑高度计城市空间形象管控方法研究

研究对比了上海、香港及伦敦现代建筑风貌特点,列举了现代伦敦具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案例,讲述了伦敦现代都市风貌与古典建筑相结合的整体城市景观。

对于高层建筑的管控,大伦敦政府决策机构及大伦敦城市规划均涉及相应的规划管理框架,其中高度管控以维护伦敦整体历史风貌为原则,其内容位于第七章。此外,还有对于高度专项规划以及视线控制框架补充规划指引,该规划缘自于政府及市民对于圣保罗大教堂视觉廊道的保护的普遍关注。规划管控分为四大类:伦敦全景、线性视廊、河景眺望及城市风景,并通过法定条文及保护范围划定来分区建筑高度差异化控制。研究同时以160米高的对讲机大楼(walkie talkie)为例,介绍了审批流程及实践。

伦敦高度控制起步较早,政府及市民对城市经典景观的保护意识强,保护对象明确,高度控制规划从上之下,层层递进,高层建筑实施方案通过多元化裁量决定等都是伦敦高度管控宝贵的经验。

王曈:山水格局保护视角下的高度控制体系的建构

研究以泉州为例,首先讲述了山水格局保护是历史名城高度控制体系中难以界定的环节这一现实,认为山水格局的实质是“山-城-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视觉来直接感知。

研究通过价值评估和现状评估入手,通过GIS分析确定了对于山水格局在空间上落实到保护范围及各片区的整体高度取值。规划通过刚性控制和弹性引导引入,通过技术手段定量化“感知”。在视廊视域差异性规划上区分了背景区和城市潜力地块,并将空间感知诉诸于图面感受,直观有效。

研究参考伦敦案例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分级分类视廊精细化控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认为应在控规中具体落实山水格局控制,确定了叠加取低,划定区划,引入弹性的视廊控制等手段。

刘美宏:保障空间品质的城市设计实施路径探讨

研究以成都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从整体空间格局入手对于城市街区、城市特色入手保障城市品质。规划中着重对于规划管理中城市设计落实的研究,提出了城市设计更好落实的政策路径。通过对深圳城市设计成功经验的研究提出诸多借鉴方法,如:建议将城市设计成果纳入规划管理平台,主要措施主要有纳入控规控制、纳入通则管理;在城市设计编制中融入深入有效的公众参与,同时结合市民诉求创建存量时代的实施地点项目库,由“精英编制”转向“市民体验”的编制方法。同时在政策工具助理城市设计实施方面也做了思考,如土地优惠政策鼓励城市设计实施等。

成都城市管理平台基本框架基本与深圳类似,在借鉴深圳的基础上提出两点借鉴:一是成都突破点状尝试、建构城市设计体系;二是拓展城市设计外延,以设计带动城市发展。

钟富有:提升校区公共空间品质,创建儿童友好城市校区--以长沙市岳麓一小周边交通及公共空间改造设计为例

研究从何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入手,旨在所有年龄段的儿童创造安全的环境和空间条件,免于自然和社会灾难的危害。长沙市规划局率先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在长沙市选取了10所学校作为试点,进行儿童上下学出行安全性、便捷性的改造实践。本报告重点从完整、连续步行道、舒适步行环境、联通性、步行巴士等方面介绍了岳麓一小周边的改造设计案例,倡导转变出行观念,通过节点设计等引导机动车低速通过,给儿童创建安全的步行环境。并在实践案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儿童友好的城市设计手法,重点是公共空间友好及促进公众参与。

王正海:控制性详细规划“分类控制”的探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旨在化解多样化的城市空间与标准化的控规编制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分类指导”就不断被学界讨论。本报告对上海、合肥、南京、深圳四个城市的控规“分类指导”实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得出这四个城市都构建了从空间分类到分类指导的基本范式,且各有侧重。进而提出了对深化控规“分类指导”的思考,即要注重地域性、综合性和动态性。

茅明睿:共生城市--共享经济与城市更新的研究与思考

报告人首先提出了现阶段城市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城市空间的供求双过剩,进而从正在衰落的城市传统活力空间和POP UP游击活动的空间困境两方面阐释了“双过剩”的具体表征。并提出了通过共生城市的理念来解决这一困境。难能可贵的是,研究者在北京开展了多项实践,初步总结了平台搭建的经验,评估了管理与风险,并将继续通过大数据人迹地图等方式进行下一步的探索。

宋伟:互联网时代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布局变化趋势

研究从现象、解释、应用三个部分,阐释了互联网时代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布局的变化趋势及在上海20340中的应用。从现象上看,互联网背景下,商业中心越来越多是活动行为,而不是购买行为,且具有趋于扁平化的现象;解释上,可以通过定义地方中心的概念、覆盖人数等加以明确;最后,在上海2040实践中,该理论为中心体系的研究提供了支撑。

杨世云:基于生态视角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容积率指标优化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本文从生态角度出发提供了一种计算容积率的途径,并以上海市为例对人口规模、建筑总量以及最终的分区容积率指标的计算过程进行了说明。针对不同城市的计算结果,可以引导城市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建设。

焦政:存量开发背景下的控规编制创新--以佛山市为例

研究从佛山市城以存量开发为主的城市发展阶段为背景,分析了目前控规编制的对象、所有权主体、开发活动驱动力与编制方法等都发生了改变,因此新常态下控规因子也应作出相应转变,并以佛山市的控规编制创新为例,分析了基于因子转变下控规编制方法的调整和控规编制内容及审批方法的调整,为其他城市的控规编制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黎晓玲:中国城市保障房社区建设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广州为例

研究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本汇报内容的研究设计、基于软件模型对保障房社区居民幸福感概况及影响研究分析几个方面,对广州现有保障房居民的幸福感进行了研究,并强调未来可能需要更加着重加强现有社区的建设,例如公共环境设施建设、社区软环境组织的培育,进一步加强社区居民内部凝聚力,提高社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孙焱曈:基于社交网络数据的开放空间可识别性研究

报告者从场所的角度入手,对其可识别性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城市设计的过程是由宏观到微观的,而认知城市的过程则是从微观到宏观的,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在大数据背景下,城市的可识别性有了新的方式,以美国丹佛市为例,研究者通过截取Twitter开放的大数据对城市的识别性进行分析,得出了城市空间聚合、组团放射等空间特征。所以,基于社交网络数据的分析,一方面能够看出公共活动的分布模式,另一方面能够得出实际使用和规划的吻合程度,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

以上报告完成后,在主持人的带动下,会场又针对今天的报告内容和大家普遍比较关系的城市设计专业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针对参会者提出的不同发展基础的城市该如何开展城市设计的问题,朱子瑜认为,发展基础薄弱不应成为城市设计的阻碍,不分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用城市的方法来做能发挥规划更好的作用。但我们避免将城市设计过度消费,要讲钱花在刀刃上。随后,朱总对今天的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特邀嘉宾报告方面也是精选了题目,基本上覆盖了目前对城市设计的讨论热点,这次选出来宣讲的文章总体水平很高。此外,他重申了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和管理规定核心思想,提出了“3个位、3个分”的要求,即:

3个位:

1.明确了城市设计的学术地位:是城市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

2.试图确立城市设计在规划、建设、管理中管控的法律地位;

3.加强城市设计的专业地位;

3个分:

1.编制角度,分层次编,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2.分区管理:城市中不是所有地方都迫切需要城市设计,所有要区分重点地区域、非重点区域

3.分项管控,分项实施:抓关键要素,城市轮廓线、滨水地区、建筑色彩、风貌整治等,要依据城市可以实施的关键因素来作出合理安排。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