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单位案例 发布时间:2018-03-23 14:33
所在地区:
山东 济南市
编制单位: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师规划设计所:栾峰工作室、赵民工作室
编制时间:
2016-01
编制人员:
项目规模:
济南都市圈、济南都市区、都市区核心区三大层面
委托单位:
获奖信息:
一、项目背景
2015年,济南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中心任务;
2016年,国务院批复《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明确济南市是环渤海地区南翼的中心城市;
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出济南都市圈应突出省会城市优势,强化与周边城市的同城化发展,建设成为半岛城市群向中西部拓展腹地的枢纽区域。济南市委市政府为此安排本次专题研究。
图1:济南既有市域空间格局
二、主要特征及问题
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企业网络解析、行业选址特征解析、现场调研、文献解析等技术方法,借鉴国内外大都市区发展的最新趋势及规划导引经验,在区域、市域和市区多个空间层面上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本次规划面对的以下核心问题:
其一,济南和青岛在山东省内呈现出突出的双中心格局,但通过企业关联度分析发现两者的作用有所不同。济南市在全国城市网络中的地位较高,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重要区域性节点,特别在会计等发挥区域管理职能方面的企业网络地位而言明显优于青岛。但是相比青岛市,济南市与周边县市的企业关联度明显较弱,表明在近域腹地带动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短板,这也是济南带动都市圈发展作用受限的重要特征之一。
图2:全国全行业企业关联度分析
图3:省内全行业企业关联度分析
图4:济南都市圈全行业企业关联度分析
其二,通过横向比较和势力圈分析,相比国内同类城市,济南市的经济和人口规模不高、城镇化率相对较低,且经济腹地限于鲁西,规模不大、中心服务能力不强,对其在都市圈带动方面的作用形成明显限制。
图5:山东省内城市势力圈分析
表1.2015年济南市GDP中心度、人口中心度与全国同类城市比较
图6:2015年国内主要城市GDP排名
其三,综合运用多行业企业集聚特征、出租车出行热点数据和历史图解等方法分析发现,济南城市格局明显受到南部山体和黄河等自然因素影响,并且主要公共服务职能依然高度聚集在老城区及其周边,明显限制了对于市域较远地域的服务能力。
图7:济南市中心城区多行业企业集聚特征
图8:济南市出租车出行热点特征
图9: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中心集聚特征分析
其四,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无论在区域服务和与城市内部衔接等方面,都存在明显问题。空港服务能力在同类城市中明显较低、区域性铁路交通在市区内换乘不便、缺乏便捷的大容量公共交通联系周边地区、市区内重大交通枢纽与城市公共中心的匹配度欠佳等问题较长时间存在,直接影响市区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便捷性及其辐射能力。
表2:2014年度国内机场吞吐量排名
图10:济南市区重要区域性交通线路及枢纽站点
三、规划核心策略
根据本次规划面对的核心问题,提出以下规划的核心策略:
其一,在济南都市圈划分“核心区、都市区、都市区外围”三个空间层次,实施差异化引导。基于等时圈分析,将除商河和平阴的市域范围,以及市域外的齐河纳入都市区范围,同时积极强化与莱芜的协同。择机调整行政区划将章丘和济阳纳入市区范围,进而在都市区内外强化功能和产业的垂直分工结构。都市区内重点强化一体化发展,承担起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职能和都市圈产业经济发展引领作用;都市区外围,主要结合现状基础和规划导向,划分五大次级产业功能区域。
图11:都市圈层面规划策略
其二,都市区层面,划分“核心区、边缘区”,各有侧重推动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内结合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布局优化,推动区域性中心服务功能高度化发展;边缘区重点强化与核心区的大容量通勤所需的交通设施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对接并引领都市区外围五大产业功能区域,形成重要二级城市组团。长清和章丘作为东西向两大率先发展的卫星城,改变核心区无序东西向蔓延发展的趋势。
图12:都市区层面核心区、边缘区划分
图13:都市区核心区、边缘区交通发展策略
其三,核心区层面,创新性提出“次级公共中心与门户性交通枢纽紧密结合带动地区发展,进而网络化连接市内大容量公共交通,一体化拓展核心区空间规模”的理念,结合全市公共设施总量及其分布特征,以及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一主一副、五大次中心、十二个地区中心”的公共中心体系策略,为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和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指引。
首先,大力整合并继续以老城区内大明湖及其周边地区为主中心,延续城市文脉,建成集商业商务、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泉城特色标志区;围绕着正在建设中的CBD,整合周边公共服务功能,形成“CBD+龙奥+汉峪金谷+会展中心”协同发展的整体格局,打造城市副中心,重点承担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体育休闲、商贸服务等中心职能,成为带动济南城市东部发展的新引擎。
其次,分别在新东站、西客站、临空、孙村和济北,结合区域性交通门户枢纽设施建设,设置五个城市次中心,引领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承载东部制造业2025和跨黄河两岸携河发展等重大城市战略。
十二个地区中心则主要结合现状及十五分钟生活圈划分确定,主要提供地区性均等化综合公共服务。
图14:核心区层面“一主一副、五大次中心、十二个地区中心”的中心体系
图15:核心区层面市域铁路+轨道交通规划策略
四、规划创新要点
其一,综合运用多种新兴空间解析技术方法,并且与传统的文献、踏勘和空间图解等技术方法良好对接,构建起综合化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为规划策略的提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其二,聚焦济南市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从都市圈和都市区两个空间层面提出导引策略,并在都市区的核心区层面创新性提出“次级公共中心与门户性交通枢纽紧密结合带动地区发展,进而一体化拓展核心区空间规模”的理念,提出“一主一副、五大次中心、十二个地区中心”的公共中心体系策略,为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和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指引;
其三,围绕着改善公共中心连接和辐射都市区外围地区,提出了一体化优化高速铁路、快速大容量轨道交通、地铁的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从空间结构优化层面提出了生态网络建设的建议。
五、规划实施
本项研究提出的公共中心体系,已经分别纳入2016年底济南全市工作务虚会和2017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济南市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