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单位案例 发布时间:2014-04-28 20:07
所在地区:
上海
编制单位: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时间:
2014-04
编制人员:
项目规模:
委托单位:
上海辰山植物园
获奖信息:
矿坑花园位于上海辰山植物园的中心区,面积为4.26公顷。辰山是公园内一座孤山,高度近70米。从20世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经过采石,辰山山体面貌遭到巨大破坏,并形成东西两个矿坑。其中西侧采石场在山体开采完后,又向地下纵深挖掘,留下一处巨大的矿坑深潭。该项目即以西矿坑为主体,并被规划建造为一个精致的特色园艺花园。
在场地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矿坑花园被分成三个部分:平湖区、台地区和深潭区。应对不同区域条件,不同的设计策略被采用以实现矿坑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
1、平湖区:重新塑造地表形态,丰富生态群落
平湖区位于花园西侧,是游客从主入口首先进入的区域。该区域曾为地势较平的岩石断面,除其东南边缘生长良好的水杉林外空间枯燥无味。设计师通过挖池填土重新塑造地形,并形成新的“镜湖”和“观花台”景点。“镜湖”形成与深潭相平衡的另一游览中心,并通过湖面反射减弱山体立面的单调感觉;“观花台”所在的南侧土丘不仅隔绝了场地外部干扰,而且为花卉种植和展示提供了理想场所。
2、台地区:完善空间序列、开辟游览场所
台地区位于平台区和山体之间,在其边缘分布有作为地下防空设备的6个出入口。出入口之间由三层带挡土墙的退台相连,退台上生长着单一种类的灌木丛。设计师首先利用毛石墙和生锈钢板重新构筑了节奏性变化的立面序列,其次开辟了多样的登山路径以引导人们到达台地顶层并参观展示了丰富植物的“秘园”空间。“秘园”内基于现状通风井建造了一处水塔,有效地改变了台地水平立面节奏。
3、深潭区:创造戏剧性路径,连接东西矿坑
深潭水体面积约1公顷,水深以及水面与平台区高差都在20-30米之间。因为其独特的空间形态,该处注定成为该项目的核心区域。在曾经用于输送石头的坡道影响下,深潭南侧崖壁具有更丰富的空间层次。同时由于不太严重的岩石风化,南侧崖壁具有更稳定的结构使人们进入潭底。设计师创造性地建造了一条由倾斜的钢筒、自由曲面的钢板栈道、人造“一线天”景观和蜿蜒的木浮桥组成游览路径。该路径使人们得以从更多角度感受矿坑,获得戏剧性的空间体验,并加强对东方山水文化和采矿工业文化的体悟。在此路径的最后,设计师还爆破开凿了一条150米长并上升25米的隧道,从而建立了东西矿坑之间的联系。
作为废弃矿坑改造的一次勇敢尝试,该项目成功应对了多种挑战并展现了如下特征:
1、应对采石矿坑的生态修复
采石工业剥离表层植被,剧烈改变地貌形态,造成水土流失和生境破碎化。针对裸露的岩石地面,设计师采取“加法”策略通过地形重塑和增加植被来构建新的生物群落。而针对裸露的山体崖壁,设计师没有采取常规的包裹方法,而是尊重崖壁景观的真实性。在出于安全考虑的有效避让前提下,设计师采取了不加干预的“减法”策略,使崖壁在雨水、阳光等自然条件下进行自我修复。
2、东方式自然文化体验的营造
在中国山水画和古典文学的审美启示下,该项目采取现代设计手法重新诠释了东方自然山水文化以及中国的乌托邦思想。不同于西方“静观”的欣赏方式,东方传统更强调可观、可游的“进入”式山水体验。此外,被认为描写“东方伊甸园”的经典文学作品《桃花源记》更是通过一条路径生动叙述了一个渔夫在乌托邦世界的神奇经历。作为东方自然山水文化的映射,结合深潭的独特地形,设计师模仿《桃花源记》的情景描写,通过一条充满戏剧性的路径使人们在游走中体验山水景胜。
3、高难度施工技术的运用
由于复杂的场地条件和特殊的设计方案,在该项目中一些高难度的施工技术被充分运用。作为与真山的一场博弈,设计师及爆破专家在大量的岩石改造工程中表现出了足够的魄力。与此同时,钢板栈道、“一线天”景点以及木浮桥的设计与施工完成还体现了爆破、结构以及雕塑制造工程师之间的紧密配合以及极高的精度控制。在建造过程中,设计与施工应对各种问题不断做出调整,从而最终实现设计与施工图、技术与审美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