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政策解读> 正文

京津冀规划3.0版“探秘”:跳出北京规划北京

2014-05-29 08: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首都经济圈与环首都圈的耦合与互动

中国经济报告:你对于这个“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有何建议?

肖金成:我的核心观点是,要通过规划加强首都经济圈与环首都经济圈的耦合与互动。

首都经济圈作为一个区域系统,客观上要求要将各地区的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每个城市的发展计划必须经过调整与整体规划协调起来,从而确保区域健康可持续发展。首都经济圈规划,不仅要与本区域内已有的规划实现有效对接,还要站在区域统筹的角度上,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最大限度地发挥首都经济圈内部各城市的优势,并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

第一,优化首都经济圈的空间布局。都市圈形成的本质原因是大都市的辐射与带动,其原动力是都市本身,其范围大小,取决于辐射力和带动力。因此,由内向外,由强到弱。很显然,其辐射带动最强的是北京市周边地区,其次是环首都经济圈区域,再其次是环首都圈之外的区域,但其辐射带动力已非常微弱了。

当然,城市的辐射并不像水波一样呈同心圆状,很可能是沿交通线呈放射状。但无论如何,其逐渐减弱是客观规律。北京市的面积1.64万平方公里,加上环首都圈3.01万平方公里,共计4.05万平方公里,比日本东京圈3.7万平方公里还要大,很显然,东京的辐射力大于北京的辐射力。因此,北京市周围河北省各市不能被动地接受辐射,像石家庄、秦皇岛、沧州、邯郸、衡水等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有自身辐射带动的区域,也有城市圈。应着力打造各自的城市圈,提高自身的实力和带动力,不要幻想北京市的辐射和带动。

作为北京市,应摆脱“单中心摊大饼”的发展模式,跳出北京规划北京,在河北境内打造“反磁力中心”,才能有效疏解北京市的人口压力、交通压力和环境压力,增强辐射力和带动力。

第二,京津冀三省市应共同打造京津冀城市群。未来一个时期是中国城市群形成的关键时期。首都圈作为都市圈的特殊形态,并不能突破都市圈的发展规律。从北京市的辐射带动情况及天津、河北各市的发展状况来看,正处于成型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即由单向辐射向多向辐射转型的阶段,也就是进入城市群阶段。如本区域北京与天津两大都市各自的辐射范围已经不清楚了,唐山、保定的辐射范围已经被北京和天津涵盖了,这就是原来的“京津唐”突然改称为“京津冀”的原因所在。就像日本原有京滨、名古屋、阪神三大都市圈,最后耦合为东海道城市群一样。

长三角、珠三角均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从京津冀的区位条件与发展基础来看,无疑应着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加强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形成整体市场竞争力,迅速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

第三,河北省应着力打造“京东”、“京南”新区。河北积极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应把着力点放在建设京南、京东新区,承接世界产业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北京市的人口及部分城市功能。其他各县镇应积极接受北京市的辐射,与北京市各县镇进行对接。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完善京津冀交通体系。共建交通网络体系应当成为区域一体化的先导和突破口。其重点之一是整合城际公路交通和城市道路交通,积极推进大运量的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为核心城市有机疏散和区域重新集中创造条件。在减轻北京中心城区城市道路交通压力的同时,进一步改善京津冀城际之间的交通联系。

第五,建立生态和水资源补偿机制。承德市、张家口市和保定市是京、津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也是都市圈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但张家口、承德两市经济欠发达,而且生态环境的治理又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短期内难以见效的自然环境恢复工程,仅靠其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生态建设属于典型的公益事业,过去长期存在“少数人投入、多数人受益”,“上游地区投入、中下游地区受益”等不合理现象。需要建立和完善跨地区的生态和水资源补偿机制,通过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从法律、制度的角度对补偿行为予以规范化,从而实现张、承两市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5<12345>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