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城市才算是宜居城市?日前印发的《关于开展“美丽广西·宜居城市”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广西将围绕绿色、便捷、特色、和谐、智慧、创新城市六大主要任务、90项内容,紧紧抓住“宜居”这一鲜明特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和“城市病”等问题,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美好家园。
城市变“绿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绿色一定程度是生态的代名词,《实施意见》提出,要建设绿色城市,打造山清水碧天蓝地净的城市生态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今后,广西将开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建造建设行动,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发展,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
同时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开展城市生态修复,恢复城市山体、水体、岸线、废弃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营造绿色生态空间也是建设绿色城市的重要环节。《实施意见》明确,推进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转变,多元化均衡增加城市绿地。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红线等,加强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和管理等举措。
城市更便捷:服务完善生活便利
便捷意味着居住和出行都要舒心。《实施意见》提出,广西要构建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体系,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高生活舒适性、住房逸居性,打造服务完善、生活便利的便捷城市。
在交通方面,要开展街区微改造,加强公共停车场、住宅小区停车场规划建设、高层建筑严格按照规范标准配件地下停车场,同时推动大运量公交车和公交专用道建设。
同时,要提高住房逸居性。《实施意见》提出要分类分层次将新市民住房问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培育新型租赁市场,开展保障房同城置换,方便市民工作与生活。
在生活舒适性方面,加强休闲绿地绿道和超市、幼儿园等设施的建设,构建社区“15分钟生活圈”。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适用的小微绿地,居民出屋“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同时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性,加快发展特色养老服务产业,逐步建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城市有特色:加强文化传承和风貌塑造避免“千城一面”
“千城一面”是过去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病。《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城市文化传承和风貌塑造,推进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彰显城市魅力和八桂特色。
《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文化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探索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日常养护和整治模式;同时开展城市地名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工作。
与此同时,开展城市风貌特色研究,提炼凸显特色的建筑元素。加强城市设计,控制好城市整体建筑轮廓景观,还要挖掘文化特色,打造民族和地方特色浓郁的城市风貌。
时间在推移,城市在老去。因此,处理好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实施意见》,广西将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突出抓好改造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利用旧厂房、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维护加固老建筑等工作,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加强城市文化传承,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更和谐:城市安全有保障
《实施意见》提出要建设和谐城市,建立健全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造社会安全、民族团结、社会亲和的和谐城市。
具体而言,要解决欠薪和社会保障费用欠缴问题。加强重大社会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工程质量安全、饮用水卫生检测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与产品质量监督等管理。
《实施意见》还提出,要着力推进城市安全保障工程,建立完善水、电、气、交通、消防、通信、网络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加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此外,《实施意见》还提出将大力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等。
城市更智慧:推进大数据和云计算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融合
炎炎夏日,人还在半路,可以通过手机先把家里空调打开,让房屋气温降低。这样“智慧”的生活,已经离普通百姓越来越近。
《实施意见》提出,广西将建设智慧城市,加快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宽带广西”推进“三网融合”,构建各类数据库共享服务体系,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实施意见》要求,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国土利用、城市规划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智慧市政、智慧管网等,促进城市运行管理智慧化。
未来,也将可以实现一卡在手走遍全城。根据《实施意见》,广西将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推进“一页(市民网页)、一厅(网上办事大厅)、一站(政府门户网站)、一卡(市民卡)”的智慧应用,基本形成智慧政务发展框架。
城市要创新:加强创新建设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根据《实施意见》,广西将坚持以创新驱动促进城市发展,以改革释放城市活力,加强城市创新能力建设,打通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创新、激发城市活力的通道,不断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创新能力。
实施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城市规划体系、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基础制度、行业技术体系、人才培养 机制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城市发展创新体系。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创新中心、众创空间、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打造一批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创新。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同时完善城市治理机制,畅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推进社区管理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衔接。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