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政策解读> 正文

推进新型城市化应着重处理好三大关系

2014-09-02 10:04 来源:《宁波日报》 作者:宋炳林

二、着重处理好“城与业”的关系,在产城融合中做强城市经济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经济支撑,城市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推动城市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也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作为大都市区经济空间集聚的最佳组织形态,城市经济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必须坚持“产城互动、市域统筹”的理念,坚决转变以往“园区与城市分离、县域与城区分离”的割裂型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区域统筹能力更高、要素配置效率更高、产城融合发展水平更高的城市经济,加快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构筑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随着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升,经济重心必然加快向城镇密集区转移,这就要求构筑与其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其中乡镇(村)工业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城市功能和资源配置力不强、产业层次不高、集聚高端要素难度大等诸多弊端。为此,必须加快改变“城市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将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作为宁波发展城市经济的重点,通过城市功能提升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互为促进,保持良好区域竞争优势。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产业创新体系,以新材料为突破口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升临港工业的高端化、生态化发展水平,进而增强宁波工业经济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制造业的服务化。鼓励引导优势制造业围绕产品功能扩展服务业务,在延伸产业链的过程中融入科技、创意、时尚、环保等元素。加快发展港航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着力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

二是加强市域统筹,完善产业一体化布局的区域分工体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升产业集聚效益、促进城市“精明”增长,是新型城市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宁波优化产业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方面。为此,必须坚决转变“乱铺摊子、无序竞争”等粗放型开发模式,切实加大市域统筹力度,加快完善区域分工体系,促进资源向优势地区和重点产业集聚,努力形成空间集聚、产业集群、功能集成、高度协作、合理高效的产业一体化空间布局。一方面,要推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在产业链上的垂直分工。按照“研发孵化在中心城市、制造转化在周边区域”的分工大思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高端要素集聚优势和周边区域的空间资源优势,通过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在分工基础上增进合作。在中心城区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周边区域逐步建成一批工业强县、工业强镇和工业强区。另一方面,要在县(市)之间逐步形成主导产业各具特色的横向分工。县(市)的各镇以及各类开发区,应当坚持错位发展、有序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

三是构建互动开发机制,推动新城建设与产业园区融合。新城建设与产业园区融合既是产城融合的具体实现形式,也是做强城市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要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对新城的带动作用和新城对产业园区的保障作用,提升新城的人口集聚功能和产业园区的综合竞争力。一方面,积极推动杭州湾新区等具备条件的产业园区向产业新城方向发展。根据产业园区发展规模和实际需求,大力发展研发及创意设计、商务服务等与制造业紧密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逐步由较单一的产业园区发展成为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另一方面,着力推动东部新城等单一新城向产城一体的产业新城方向发展。按照新城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大力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形成产业特色明显、人居商务环境优良的新区,尤其要积极推动新城建设主体与园区开发主体通过合并、持股、并购、业务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同一化”,以提高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协同性。

三、着重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构筑全域统筹特色现代都市

从组团布局的市域空间发展态势来看,城市与农村都是构筑宁波现代都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某种意义上说,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具有内在的天然联系,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消除城乡二元发展结构。为此,必须坚持“城乡一体、融合互促”的理念,坚决转变以往“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协同不够”的割裂型发展路子,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支撑作用,大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一是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积极构建新型城乡区域形态。随着新型城市化的深入推进,通过对城乡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构建起与城乡融合、一体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城乡区域形态,成为一种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近年来,宁波城乡一体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但也存在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对人口导入方向不够协调等问题。为此,今后宁波应坚持新型城市化覆盖带动,按照“一核两翼、两带三湾”的都市格局要求,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一张图纸绘城乡,一张网络统城乡,一样制度全覆盖。尤其是应进一步明确节点城市建设的突出地位,以8个卫星城和14个中心镇为重点区域,加快推进卫星城、中心镇、小城镇建设,建成一批联结城乡、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小城市,使之成为都市功能的拓展区和城乡区域统筹连接的集聚辐射区。同时,要调整优化镇村布局规划,撤并一些小型村、空心村和自然村,引导人口向节点城市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

二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基本保障。随着新型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将有更多农民享受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政府提供全覆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近年来,宁波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很大,但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破除。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在城乡基础设施方面,应统筹谋划基础公益设施的建设配置和管理使用,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城乡联网的供水、供电、交通、通讯、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尤其是要重点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这一薄弱环节;在城乡公共服务方面,要建立多层次、宽领域、城乡对接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促进城乡社会事业逐步实现水平上的城乡均等和制度上的城乡融合,尤其是要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快推广市场化供给与政府购买服务、公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运作效率;在城乡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统筹接轨,推动从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同时,建立地方性社会养老、医疗、城乡低保和困难群众补贴的动态调节机制,探索建立农村住房保障体系。

三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切实增强城乡融合发展动力。长期以来,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农村资源过多地流向了城市,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障碍。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在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交换上获得平等权益,这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重点,也是增强城乡融合发展动力的客观要求。在土地方面,今后宁波应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同时,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在金融方面,要切实解决农村“金融失血”问题,既要鼓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本采取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又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拓宽农村金融资金回流渠道。在劳动力方面,应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营造城乡劳动力就业公平竞争、同工同酬、同等待遇的良好环境,最终实现同城同待遇。

(作者为宁波市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博士)

2/2<12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