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新加坡:规划出的“花园城市”

2014-12-08 14:14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曹方超

“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更是享誉全球的“花园城市”。然而,更令人咋舌的是,7615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并没有使这一城邦国家出现“城市病”,相反,科学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的交通以及绿色的城市生态环境是这里的重要标志。其成功的城市治理经验也为世界各国所借鉴。

“防患于未然”的城市规划

从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历程来看,忧患意识一直贯穿始终。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发展规划的编制。早在其规划初期就聘请联合国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的未来3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等规划。

仅有700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城市规划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使土地的利用最优化,使有限的土地尽量满足所有的需求;二是保持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提供一个优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为此,新加坡确定了以中心区为主体的星座结构,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以及绿色、山水系统和保护名胜古迹等的城市规划。并按照市中心——次中心——副中心的结构将全新加坡划为55个小区进行建设,组团和小区中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使得就业、交通、休闲、居住等功能充分满足居民需要。

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网点的规划是新加坡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的重点着墨处。新加坡商业网点共分5级,除中央商务区外,还有区域中心,距离市中心13公里,共规划4个;再有小型中心距离市中心6公里,共规划5个;此外还有边缘中心,距离市中心2.5公里,共规划6个;以及邻里中心,分布于各住宅区内。五级商业中心都有明确的功能和要求,对网点的选址、布局、规模具体到卖何类商品均有细则规定,而且新增商业设施不能影响已有商业设施的经营。使城市商业网络有序发展,也节约了土地资源。

除了商业网点,大型住宅区的设计依照“城市规划——总体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步骤进行。对此,相关专家认为,一方面,城市规划指引了大型住宅区的开发方向;另一方面,大型住宅区的开发也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在组团环境设计中,新加坡强调合理分布组团内的配套设施,充分考量机动车和行人的进出口;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与人文的景观轴线,建筑与空间并重。

交通管制与公交系统

对于大型城市而言,交通问题无疑是“城市病”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但在新加坡这一人口密度世界第二高的国家堵车现象却鲜有出现,这归功于其独特的交通管理措施以及较为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

据了解,新加坡有两项很独特的交通管理措施。一是拥车证制度。二是电子道路收费系统。这两项制度一个从控制汽车数量入手,另一个从限制汽车的通行入手,把新加坡的交通流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据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孙奇志博士介绍,新加坡的拥车证制度始于1990年。这项制度规定只有具有拥车证的人才有资格购买汽车,而拥车证的数量由政府控制。交通部门根据每年淘汰车辆的数量和道路建设情况,确定每年新发放的拥车证数量。每个月拿出一定数量的拥车证,分两次供购车者投标。一个拥车证可以在6个月之内注册一辆新车;从注册日期开始有效期为10年。当拥车证满10年之后,车主如果要继续使用原来的汽车,必须根据最近3个月拥车证的平均价格另外购买5年或10年期限的拥车证。

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还通过实施电子道路收费系统来解决繁华路段的交通拥堵问题。新加坡在闹市区划出了限制区,规定除公交车外的其他车辆进入限制区,都必须付费通行。

除交通管理措施外,公共交通的发展也是对其城市整体交通顺畅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了解,新加坡公共交通由城市捷运系统、地铁、轻轨系统、公共汽车系统组成,以地铁为主,其他客运方式为辅,各种交通方式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城市捷运系统是新加坡公共交通系统的主干,现运营线路总长130公里基本覆盖全国主要地区,日均客运量140万人次。承担了连接主要地区间频繁交通干线上的大部分客流,确保了新加坡整个交通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此外,据了解新加坡的地铁网络将延长至278公里。这意味着每百万人口铁路网络覆盖面将扩大至51公里,超越香港和东京。

城市轻轨系统是城市捷运的补充和拓展,现有运营线路29公里,43个站点,主要用于连接捷运站与主要居住区和商业区,从每个轻轨车站到附近的公寓最大步行距离不超过400米,大大降低了出行者的总体交通时间。

公共汽车系统则是承担区域内部和相邻区域间的近距离交通,居民乘坐公共汽车均采用公共交通卡自动计费,同时该卡也可用于地铁和轻轨交通,提高了运行效率。并且从2009年开始,车资开始按照乘客所乘坐的巴士和地铁车程距离来计算,无论中途有否转车,最终所需支付的车资以整个车程距离来收费,让乘客“一票到底”。另外,即使是在繁忙时段,新加坡巴士也能做到10分钟一趟。

“花园城市”的绿色建设

作为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的城市环境也为人们津津乐道。早在1965年建国初期,新加坡政府就确立了建设“花园城市”的规划目标,并设立了未来40—50年的发展规划。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绿地的指标,并要求见缝插绿,大力发展城市空间立体绿化,不断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新加坡政府虽然每10年修编一次城市建设规划,但始终坚持实践“花园城市”的理论。据资料显示,新加坡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空间(灯柱、人行过街天桥、挡土墙等)的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林,进行停车场绿化;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制订长期的战略规划,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引进更多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的公园,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引入刺激性强的娱乐设施,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加强人行道的遮阴树的种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

进入21世纪,面向未来,又提出对城区公园干道、森林区的林间道路、海岸线的海岸公路、郊区的乡间公路、主要出入口的迎送公路等5种主题街道,进行城市空间立体绿化景观设计。近年新加坡政府还发起一次新规划活动,主张建造更高的楼宇,即向上发展,而不是横向发展,以便保护历史建筑物、丛林区和红树沼泽地等。同时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发展阳台绿化和屋顶花园,如向在高楼建造花园的发展商颁发“城市花园奖”,放宽对阳台空间的限制,使屋主可以创造“空中花园”。

根据总体规划,新加坡将大约3000公顷的树林、候鸟栖息地和沼泽地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同时建设了一大批公园和绿地。据统计,新加坡的公园数达340个;在每个集镇区,都规划有面积10公顷的公园;在居民区,每隔500米就会有一个公园。现今新加坡绿化面积占到国土的45%,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汤海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