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中国首都以“精品标准”推进城市建设

2017-02-10 09:04 来源:新华社 作者:赵仁伟 熊琳 孔祥鑫 林苗苗

2017年春节刚过,在位于北京通州区的地铁6号线郝家府站附近,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北区一期工程已实现主体结构封顶。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标志性工程,未来,这里不仅是北京市党政及人大、政协机关的新办公场所,也将成为中国首都的一处城市新地标。

中共十八大以来,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调整北京城市规划、优化城市布局的历史性决策。对此,北京市市长蔡奇表示,建设城市副中心,要站在千年大计的高度,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积极稳步推进。

“最好的质量,就是发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打造让人眼前一亮的精品力作,规划建设要与先进技术结合,不留历史遗憾,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蔡奇说。

拥有着800多年建都历史的古城北京,以其独特的古都风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享誉世界。“城市布局严谨,中轴明显,左右对称,层次分明。这就是北京这座城市的文脉。”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文物保护专家孔繁峙认为,首都建设要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鸟巢……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创造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地标建筑,延续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

目前,在天安门广场正南40多公里处,北京另一处在建的城市地标——北京新机场的主航站楼几近封顶。落成后犹如一只“金凤凰”的北京新机场,承载着中国人展翅高飞的梦想。

除了地标建筑,事关市民生活的市政公用设施、街区改造、功能区块建设、社区建设等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建设搞得好,必须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说。

作为中国最早建设地铁的城市,目前,北京轨道交通路网里程已近600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1000万人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轨道交通路网之一。2016年底,北京又有5条新地铁线路开工建设。

“北京正在成为世界地铁建成里程最长、密度最大、地铁出行最便利的城市之一。”北京市重大项目办总工程师杨广武说。

地铁网络的扩大让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而正在大力推进的棚户区改造,不仅提升了居民的住房条件,也有利于城市风貌保护。74岁的韩秀玲即将从二环内天坛附近的简易楼,搬迁至位于东南四环外的新楼房,她感慨地说:“在这里住了40多年,又小又挤又不安全,这样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郝小兵介绍,2014年至今,全市累计签订改造协议、搬迁腾退及修缮加固11.6万余户,累计完成投资1200余亿元。到2020年,基本完成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通过棚改,平房居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过去的6平方米提高到30平方米。

如果说地上建筑是城市的“脸面”,治污、排水等地下设施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工程”。

在北京南四环公益西桥外,一片新建的湿地公园令人耳目一新,多样的绿色植被环绕着蜿蜒的栈道,是市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而在这片湿地公园的地下,正是2016年通水运行的槐房再生水厂。

加上此前3座新建再生水厂完工和对原有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完成,这标志着北京市“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中的工程项目全面完成,北京市中心城区主要河道将告别水污染。

在每一个城市建设项目中,北京市都坚持首善标准,注重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环保工艺。比如,在地铁工程施工中,洞内运输车率先实现“油改电”,过去因为燃烧柴油而乌烟瘴气的施工现场,已经变得清新整洁。

“打造首都城市建设的精品力作,就要自觉把首都意识和首善标准作为测量仪和刻度尺,以工匠精神打造出一个个叫得响、留得住的百年工程。这是城市建设者的使命。”孔繁峙表示。

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玮表示,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设计理念上,更注重细节探索,要尽可能地保护胡同肌理完好,恢复胡同历史风貌,更好关注百姓民生,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的历史阶段,一个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首都,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世界的注视。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汤海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