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美国城市群人口协作经验的启示

2016-11-28 10:32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尹德挺

世界级城市群的孵化需要发挥人口聚集的规模效应,也需要重视人口分布的空间优化。作为发展最早、规模最大的世界级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一核、多极、连片、三疏解”的发展经验对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京津冀城市群亟须走出人口极化困境,破解“既不够多点聚集、又不够连片分散”的双重矛盾,实现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一核:纽约城人口占比拐点的出现。纽约城在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中的人口占比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由1800年的2%上升至最高值1940年的18%,之后下降并稳定在12%左右;纽约城占纽约州的人口比例由1800年的13%上升至最高值1940年的55%,之后下降并稳定在40%左右。纽约城人口占比拐点的出现,发生在美国城市化率接近60%之时,当时纽约城的总部经济开始向城市外围转移,城市群的公共服务全面改善,从而带动了郊区制造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及人口的扩散。相比而言,北京市中心城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人口占比仍在上升,由1980年的约6%增至2015年的14%左右,而中心城占北京市的人口比例也由1980年的45%升至2015年的71%,尚未迎来拐点。不过,2015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56.1%且北京市正在推进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这为北京市中心城人口拐点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多极:五城协作的多点支撑体系。多极协作、错位发展是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功能体系得以完善的关键。纽约城为金融中心,华盛顿特区为政治中心,波士顿为文化中心,费城为工业中心,巴尔的摩为贸易中心,而且这5个城市人口总量占美国东北部城市群的比例曾高达28%,形成了极具完整性且高效的“一核多极”功能格局。然而,京津冀城市群新增人口仍过度聚集于超大城市,其他区域人口占比迅速下降,阻碍了“一核多极”城市群格局的发展。2000年,保定和天津是北京之外的人口两极(分别占京津冀的12%和11%),但到了2014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口占比超过10%的城市仅有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占据了整个城市群近1/3的人口。在2000年-2014年,62%的京津冀新增人口集中于京津,其中,接近40%的新增人口聚集在北京。

连片:“小聚集、大分散”的空间布局。美国东北部城市群的“小聚集”体现在县域层面的人口高度集中。基于人口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结果,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人口高度聚集型区域多达40个;“大分散”体现在城市层面的连片分散。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形成了包括纽约城在内的5个城市、4个区域的连片发展,“连片带状聚集”特征带动了城市群的发育。然而,京津冀城市群则陷入到“既不够多点聚集、也不够连片分散”的双重矛盾之中:“不聚集”体现在县域层面的高度分散,人口高度聚集型区域仅有14个;“不分散”体现在城市层面的高度集中,呈现显著的过度“中心化”特点,北京中心城以外的区域人口聚集程度明显不足。因此,京津冀城市群在提升人口空间多点聚集程度的同时,应增加人口空间连片分化程度,以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内部协调。

三疏解:制造业、信息传输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产业外移。从1970年-2014年的产业历史数据来看,纽约州三大行业的结构变化明显:一是在制造业中,服装、化工、机器、电子设备等行业的就业比例下降显著;二是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出版业(非网络)和信息中介行业的就业比例下降较快;三是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租赁业下降明显。当前,北京市的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都具有下降空间,而其他公共服务类行业发展相对不足。因此,强化首都文化、科技等核心资源的空间聚集优势,转移服装、化工、机器和电子设备制造、传统出版、信息中介及租赁等行业到京津冀地区的非核心区域,既可能减缓产业过度集聚的局面,又有助于保持并增强城市的发展活力。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本文为北京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多源数据视野下京津冀人口趋势研判”[项目编号15SHA009]成果)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汤海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