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主题解读 > 正文
承办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意味着城市发展重心正从规模扩张逐步转向品质提升。公共空间作为城市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并进行休闲游憩、交流会友、体育健身等活动的场所,提升其建设品质是增加老百姓幸福感,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各城市就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与设施再更新作出诸多有益探索:上海市探索运用“绣花式、针灸式”的公共空间提升新方法,强化空间精细化管理,推动空间重构和功能改善;广州市提出公共空间建设应终结以形象为需求的做法,要从人对空间使用的体验与需求出发,走向更人性化精细化的创新;杭州市以G20峰会、亚运会等大事件为契机,加快推动各类公共空间与设施更新提质,塑造吸引人、满足人、服务人的城市公共空间;成都在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大尺度生态区、绿道、城市公园、小游园、微绿地等绿色空间的生态价值转化,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此背景下,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与设施再更新”主题学术对话,邀请全国各地专家齐聚一堂,共话公共空间品质塑造的新理念、技术方法以及建设路径,推动多学科、多领域观点的碰撞、融合和创新,为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与设施再更新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
我们的学术对话将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理念上,如何更加聚焦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回归人本理念、思考公共空间的特征、建立规划管控体系,满足人们对优良人居环境的追求?如何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促进生态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规划重点上,如何从公园、广场、街道、滨水区传统公共空间拓展到包括历史城区、社区中心、绿道、城市绿隔区等更加丰富的范畴,并结合不同空间特征,满足各类人群的活动需求,实现精细化的空间设计与管控?如何转变公共空间营造理念,实现从传统的空间建造向场景营造的转变?
技术方法上,传统的空间干预方法,已不足以支撑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如何构建基于数字创新的空间干预方法,以适应大数据对我们城市产生的颠覆性改变?如何综合运用城市设计、交通设计、景观设计、市政设计、功能设计等方法,实现公共空间的一体化设计?
建设路径上,如何针对城市的基本生活单元--社区,以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和设施再更新推动社区治理,激发社区活力、重构社区空间?
论坛主席:
李晓江(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工)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致力于我国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过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成渝城镇群规划、重庆两江新区规划、四川天府新区总体规划。
特邀嘉宾:
杨 涛(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公交都市总体规划与设计、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技成就奖(Kettering奖,美国汽车工程最高奖),部、省级以及南京市科技进步奖20多项。
匡晓明(学会城市设计学委会副秘书长,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从事城市规划工作20余年,具有新锐的目光和先锋的思想,是国内城市规划、建筑领域的领军人物,完成实践作品600余项,多次获得国家与省部级荣誉。2008年被评为“2008中国建筑规划(园林景观)设计行业十强影响力人物”。现任四川省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总规划师。
吴 楠(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
美国UID建筑设计事务所首席代表、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南京青年公益发展促进会社会服务委员会会长、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儿童友好社区专委会委员,擅长社区社会组织运营建设及志愿者激发、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在社区发展、社区营造、社区规划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是上述领域的著名学者和专家。
龙 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别研究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别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北京城市实验室(Beijing City Lab)创建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SCOPUS收录国际期刊IRSPSD执行主编、SSCI期刊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编委及《国际城市规划》编委,剑桥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多个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客座教授/研究员。
胡 峰(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探设计研究院景观所所长,高工)
广东省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岭南英杰工程”后备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风景园林设计、绿地景观、城市规划等方向。主持编制的《广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手册》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张建栋(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中心主任工程师)
在城市设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扎根杭州,以杭州这座创新城市为观察学习样本,深入思考创新人群与空间的内在关系,参与项目多次获得国家与省部级荣誉。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