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按照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
《规划》指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多方面乃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深远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
《规划》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要按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管长远的制度框架,制定见实效的重大政策,坚持积极应对、共建共享、量力适度、创新开放的基本原则,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
《规划》明确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基础持续巩固,财富储备日益充沛,人力资本不断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产品和服务丰富优质,社会环境宜居友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顺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2022年,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
《规划》从5个方面部署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工作任务。
任务1 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
《规划》提出,通过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通过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格局,稳步增加养老财富储备。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水平。
解读: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人口规划专家陆杰华表示,目前我国仍处在人口红利期,应当抓住时机把财富做大,以更加从容应对未来老龄化。“蛋糕要做大,怎样分蛋糕同样重要。”陆杰华认为,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的相关表述,涉及社会公平能否惠及老年人,惠及所有人,这也是社会主义很重要的优势。
此外,目前我国养老金是储蓄式为主,增值能力较弱。下一步要寻找更多方法使养老金增值。例如有些国家养老金可以进入市场,我国养老金也可以选择投资风险较低的项目。另外,可通过退休制度的改革,推后退休年龄,提升出生人口素质等措施应对这一问题。
任务2 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有效供给
《规划》提出,通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提高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确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人力资源总量足、素质高。
解读:陆杰华介绍,按照国际健康老龄化的新理念,应对老龄化应当是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全人群的。“不是到了60岁才开始意识到老龄问题。健康问题更多是随着年龄积累而来。”此外,针对任务中提到“老有所学”,陆杰华介绍,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构建和保持终生学习便是很重要的一条内容。
任务中提到提升劳动力质量、实现高质量就业,陆杰华表示,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密切相关。过去,我国属于劳动密集型发展,未来提升经济质量,一定是靠高素质人才、更高质量就业来实现。“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应对老龄化时没有考虑到的方面,也是中国的远见所在。”
任务3 打造高质量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
《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解读:近年来政策频繁提及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规划》谈到“高质量”发展问题。陆杰华认为,当前我国养老产品和服务相对单一,尚未达到高质量阶段。像康复护理、安宁疗护、预防保健、疾病诊治都是很基本却较为缺乏,未来一定要有与国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
任务4 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
《规划》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
解读:《规划》将科技创新认定为应对老龄化的第一动力,陆杰华表示,很重要的是把科技服务于老年人的穿戴设备,老年市场对于高质量科技创新产品需求十分大。市场扩大,成本降低,同时解决穿戴设备进口的高成本问题。
陆杰华认为,这一条更偏重面向科技创新企业。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企业在老龄化产业中参与程度较低,对于养老服务应作出更多贡献。
应对老龄化科技发展也不仅仅只对老年人,例如降低婴儿出生缺陷等,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技术要求。“这也是《规划》中极大的亮点,过去谈应对老龄化都是谈老年人,现在是全中国人,全生命周期。”陆杰华表示,应对老龄化发展,未来细分到低中高龄老年人,加大产品服务开发和创新,促进相关企业孵化。
任务5 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规划》提出,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治环境,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构建家庭支持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形成老年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解读:“第五项任务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到了法治环境。”陆杰华表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法律法规、治理手段都要更加细化、要适应老龄化形势,要考虑符合老龄化的应对思路和理念。
“例如,很多城市规划中,红绿灯的设置就不够年龄友好,很多老年人过不去马路,即便建天桥,没有直梯老年人也无法使用。”陆杰华说,这就要求改变法律规范和标准,公共政策要考虑老年人权益,不能存在老年人歧视。
【观点】
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要做好前瞻性制度安排
陆杰华表示,过去相关规划都是5年为一个期限,此次《规划》将应对老龄化的视野放在十几年之后,此前从未有过。2000年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型社会,但老龄化影响不是五年十年就能体现的,因此需要做一个有远见的“预见者”。
三个阶段,近期、中期、远期,恰好与我国新时代几个阶段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应对老龄化是“中国之治”里很重要的体现,治理制度安排上涉及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地缘政治等,都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三个阶段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明年我国将进入小康社会,相对富有,以应对出现“未富先老”的情况,但同时老龄化开始提速。因此,2020年到2035年,要着力改变“慢备快老”的过程,将来2035到2050年实现现代化,则要关注“富而过老”的情况。
“去年老龄人口2.49亿,今年老年人肯定会超过2.5亿,到2050年有可能不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但一定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陆杰华说。
陆杰华强调,人口老龄化本身不是问题,是全世界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更多的问题体现在,过去年轻型社会下的制度安排不符合老龄型社会新形态。因此《规划》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做好前瞻性的制度安排,这在五大任务安排的理念和思路上已经有所。
“中国应对老龄化有自己的优势。”陆杰华认为,中央集中力量办大事能解决老龄化引发的一些问题,改善劳动力有效供给,提高生育率。《规划》出来后,很可能会受到国际广泛关注,希望输出中国方案,不仅是发展中国家,也给发达国家寻找老龄社会下国家治理的新路径和思路举措。
【时间表】
到2022年,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
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