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家报告 > 正文

李炜民: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2019-11-27 09:37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2019年10月20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承办的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健康生活,诗意栖居”专题会议在重庆举行。本文为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委会顾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教授级高工李炜民在会上题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特邀主题报告。

李炜民 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委会顾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教授级高工

大家上午好,本次城市规划年会的主题是“活力城乡,美好人居”,围绕这个主题我选择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个题目。题目来源是1958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介绍园林学”这篇文章,文中提出要用祖国的园林艺术来美化我们今天的城市。

钱学森先生在这篇文章中畅想了新中国对于人民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开篇中他这样写到:当我们到我国的名园游览的时候,谁不因为我们具有这些祖国文化的宝贵遗产而感到骄傲?谁不对创造这些杰出作品的劳动人民表示敬意?但是钱学森这一系列的文章并没有引起当时规划和园林界的充分重视,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城市规划甚至从某种程度导致了城市的环境和生态恶化。

中国园林起源于商周秦汉、转折于魏晋、繁盛于唐宋、成熟于明清、集大成于乾隆盛世,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元的功能和辉煌的成就。中国园林是传承与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之所以能以独特的艺术成就屹立于世界,其根源来自于中国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表现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园林艺术,表现在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与哲学思想,表现在不同民族、不同时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表现在变化多样的艺术形式与诗情画意的内心世界,表现在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表现在物质与精神的完美融合。

所以,今天我们谈起人居环境时,谈起诗意栖居的美好畅想时,是不能忽略园林基础性的支撑作用的。

总书记在去年2月份在成都提出了公园城市的新的城市命题。怎样理解这个命题,我认为应该从历史渊源出发,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几个特殊阶段来分别回顾理解。第一,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绿化祖国”、“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各地开始兴建人民公园和解放公园。改革开放后,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园林建设蓬勃开展提供了推动力。1992年“园林城市”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城市园林绿化成为构建和谐、宜居、生态、文明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维护着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党在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4年总书记到北京调研,提出5点要求。

一是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二是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有效控制人口规模。

三是要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

四是要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五是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问题。在2017年审议新一版的北京总体规划时,他再次强调要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提出公园城市的设想;春天在北京植树时他又提出:应该把城市建设成为一个大花园,让老百姓出门就像在公园里一样。

公园城市的提出体现了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第一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具有一个时代的特征,第二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园作为最为普惠的公共的一个生态产品是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

100多年前有人曾说过:我要让每一个人不管是黑人、孩子、残疾人来到这里都可以说,我是这里的主人,这就是今天建设公园城市的核心目的。现在我们的人民生活、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怎么去体验美好的生活,就是要让我们的城市、环境要加健康宜居,这也是国家强盛的体现。就比如北京的雾霾,在总书记2017年第二次视察以后,经过三年的整治,以及周边省市作出的巨大努力之后,今年北京的空气明显好转。

贯彻公园城市的理念,我认为关键是要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待。首先要统筹城乡,这是一个区域的概念。第二要规划先行,规划先行首先就是要在总体布局上留出足够的空间,要把山水林田形成体系。第三要表达生态优先的理念。第四要体现文化的传承。钱学森先生讲过没有文化的园林不能讲园林,只能叫林园。第五就是生物多样,我们应该让城市中一切自然的生命融合共生。第六要以人为本,要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使用。第七要有优美的环境,第八要有便捷的交通。最后要有管理,要有体制的保障。

回归到今天的主题——诗意栖居,我用生境、画境、意境来谈谈如何提升城市品质。

生境,就是“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以成鱼鳖之长。” 古代的帝王是怎样对待植物的?秦始皇首封泰山五大夫松,开创帝王赐封古树名木之先河。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到了乾隆达到顶峰,他不但给先人的树命名,还要画画、写诗。除了植物,动物也是我们园林的主题,历史上皇帝也写了很多鹤、雁、鹿等等的诗句。丝绸之路带来了新疆南疆500多年的无花果。

园林是可以进入画面的,画境是园林的眼,园林是讲美的,陈从周先生讲过造园需“以无形之诗情画意,构有形之水石亭台”,“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这是画理,亦造园之理”。历史上很多文人也是造园家,他们在诗词中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生存环境的追求。苏东坡曾赞王维:“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以王维能创作出《辋川别业》千古绝唱。

中国的园林贵在一个意境,意境是园林的魂。过去诗人讲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当代园林名家孙筱祥先生谈到园林创作三境曰“生境、意境、画境”。作为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先生曾谈到中国园林中的盆景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之间的关系,诗书画要加上园林才能够完整地表达中国人的人文情怀,而园林区别于诗书画的特征体现的是“生境”,园林是有生命的,是中国人集物质与精神于一体的理想家园。

过去王国维讲的三种境界就是我们追求诗意栖居的三个境界。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人文的、文化的,还有自然的、民生的都体现在这里面。过去我们所谓理想的环境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但是今天理想的环境应该是总书记所讲的山水林田,是自然的桃花源。我想,我们的城市环境不是给人来做的,我们今天应该保护自然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有生命的东西共生共存,这样才能打造现在我们所追求的健康生活、诗意栖居的环境。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