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新总规实施情况如何?北京出城市体检报告

2019-12-30 16:38 来源:​新京报

新京报快讯(记者 李玉坤)在去年首次开展城市体检的基础上,北京市今年再次组织第三方开展2018年度城市体检工作。

12月26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工作情况与研究处理专项工作报告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书面),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2018年度北京城市体检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提出,体检中的95项指标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取得了较好进展,其中15项指标提前实现了2020年规划目标。首次城市体检发现进展缓慢、提出需重点推进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等7个指标也已扭转趋势向好发展,说明减量提质发展取得切实成效。

将加快下一层次规划编制

2019年11月市政府批复了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门头沟、房山、顺义、大兴、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亦庄新城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报告指出,分区规划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对上需要传导《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和任务,对下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乡镇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等下层次规划提供指导和编制依据,横向上与各专项规划有效衔接,纵向上与规划实施和社会治理有效贯通,确保规划传导有力、规划编制与实施充分衔接,全面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体检”报告指出,下一步,北京将加快推动下一层次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乡镇域规划编制,积极探索城市更新地区和新建地区不同的编制方法;加快启动国土空间近期建设规划暨总规实施第二阶段工作计划,与“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做好衔接,加强首都功能项目落地的空间支撑和服务保障。

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效益双提升

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2154.2万人。总建设用地规模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均实现由增到减的拐点,全年城乡建设用地减量35.92平方公里。

据介绍,核心区人居环境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占比连续4年下降,完成第一批市级机关向副中心搬迁,城市副中心和多点地区土地供应比重超过60%,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

在人口、建设用地“双减量”的同时,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效益逐年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2017年的22.7万元/人增至24.4万元/人,较2015年提升约20.8%,全市地均产出效益由2017年的9.5亿元/平方公里提升至10.4亿元/平方公里,较2015年提升约28.5%,实现了城市品质和发展质量的优化与提升。

102项工作进展较好

报告提出,今年以来北京市精心组织实施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不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围绕政治中心,完成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品质提升详细规划、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

围绕文化中心,精心保护好历史文化金名片,开展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建立中轴线沿线项目规划方案协调审查机制。

围绕国际交往中心,编制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专项规划、优化完善重大外交外事活动区等国际交往功能空间布局,编制完成雁栖湖国际会都控规优化方案,加快推进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服务设施建设。

围绕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三城一区”等重点地区规划建设,编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项规划,形成怀柔科学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推进沙河高教园区和良乡大学城街区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做强对接“三城”的技术成果放大承接平台。

2020年是总体规划实施102项任务的最后一年,市规划自然委将督促各区各部门根据总体规划各项任务推进情况和城市体检评估情况,统筹推进各项任务按照目标和要求落实到位,确保102项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七个区签约了173名责任规划师

市规划自然委主任张维提出,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顺应增量管理转向存量管理的规划转型,扭转以往规划重编制轻实施的模式,为建立围绕监督实施的新空间规划管理体系奠定基础,市规划自然委以责任规划师工作为抓手,搭建协作平台开展街区更新,推进政府由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在责任规划师工作的制度设计和工作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各区发挥自身区位特点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工作。

在总结各区实践基础上,根据《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和《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等有关要求,市规划自然委发布了《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对责任规划师的定位、工作职责和权利义务提出了要求。截至目前,全市333个街乡镇中,已有七个区签约了173名责任规划师,覆盖了148个街镇乡和片区。

系统治理“大城市病”任务依然艰巨

市规划自然委主任张维表示,通过城市体检发现,对照党中央、国务院批复要求以及人民群众期待,北京在全面实施总体规划、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非首都功能疏解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阶段,随着工作向纵深推进,后期疏解任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需要改革创新疏解的政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央地协同作用,推动深层次功能性疏解,针对违法建设拆除、老旧小区改造、文物腾退等一些重点难点需联合发力,高质量完成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口调控目标。

张维表示,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向城市副中心、多点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有序转移还缺乏统筹引导,外围新城地区建设还处在基础打底和要素培育阶段,综合承载能力和吸引力的提高还需要一定时间,公共服务供给不能完全满足市民“七有”“五性”新需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同时,系统治理“大城市病”任务依然艰巨,居民通过12345热线对于违法建设治理、物业管理、停车管理、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反映的问题比较集中,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人性化还有不足,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需要下更大功夫。

一批创新政策或将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试

张维表示,下一步,按照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落实好各圈层重点任务。

推动核心区功能优化重组,将空间资源逐步转向政务、文化功能保障和城市基础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中央政务服务保障水平,改善人居环境。

北京将大力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和城市“双修”,争取一批高质量发展创新政策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试,推动城市转型提质,抓好重要功能节点建设;提高多点新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低效用地疏解腾退和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涵养区坚持生态优先,保持适宜的人口密度和发展规模,遏制盲目发展冲动,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将建立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督察制度

报告提出,北京将加快推进《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建设规划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方案(2021年—2025年)》编制,加强对“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空间支撑和保障,为市级专项规划和各区分区规划实施提供统筹工作平台,深入推进“多规合一”,促进规划实施在空间布局上聚焦、在空间保障上有力、在空间效果上协调。

此外,落实中央18号文件的最新要求,尽快出台北京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实施意见,强化规划传导,实行全域管控,推动多规合一。

未来,北京将建立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督察制度,实现规划督察全覆盖,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同时,将继续深入开展各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遏制基层涉地乱象和涉地腐败,坚持城乡一体,加强“村地区管”,健全土地用途管控机制,加强集体用地管理,加强各区实施规划责任制度建设,打通执法监督最后一公里。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