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行动,源自于正确的认识。我们首先要以对立统一的思维,辩证认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我国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我们既不能因轻视而导致疫情来临时手忙脚乱,也不能因恐惧而致平时都寸步难行。换言之,我们不能仅仅依据单一方面来决定所有的规划应对,而应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开放是城市的常态,只有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增进人与人的交流接触,才能提高经济与社会活力;封闭是城市的非常态,只有强化隔离、降低不利因素的传播扩散,才能增加安全性。如果不合时宜地一味采取开放或封闭,或者颠倒错置,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我们必须在开放和封闭之间寻求适宜的平衡,兼顾活力与安全,并且实现及时、有序、适度的转换,才是两宜之选。相应的,与规划直接相关的资源要素配置与空间布局,则重在寻求集中与分散的平衡。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笔者从4个维度提出不成熟的看法:
城镇化战略层面
一是在城镇化战略层面,应继续坚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体形态和以优势地区、中心城市为重点的总体方向,这是符合世界发展趋势与普遍规律的;但另一方面,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不宜过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群或都市圈,而应使数量、规模相对适宜,空间相对均衡。
城市群治理层面
二是在城市群治理层面,不能只把关注的重点局限在经济合作、生态治理等看得见的领域,还要强化公共卫生安全的保障,要通过分工协作实现联防联控。要按照“作最坏的打算、预留适度的常备空间、具备强大的紧急动员能力”三者合一,真正做到“上医治未病”。同时,医疗资源配置要以城市群为单元,与城市群的形态相匹配,不能囿于传统的“中心—边缘“格局和” 城—镇—村“等级体系,而应更加网络化、多中心化。
社区治理层面
三是在社区治理层面,要以“15分钟生活圈”建设为契机,将社区拓展为疫情防控的基础空间单元。一方面要通过部分资源的下沉,强化基层在医疗基础环节的能力水平,实现社区分散诊断与医院集中治疗的适当分离,避免人群在医院盲目汇集造成交叉感染。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社区的基层组织动员和沟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缓解生活保障物资的暂时性短缺。
治理手段层面
四是在治理手段层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 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通过疫情期间的居家办公和远程医疗等,减少不必要的接触;通过人口流动信息的共享和精准定位,可以避免 “一刀切”的刚性管制;通过构建线上互助平台等优化公众参与,还可以上下结合、刚柔相济、 动态多元地提升全社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能力。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