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20成都城市专题——走向未来——国家中心城市 > 正文

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增强“五中心一枢纽”支撑功能

2020-03-28 11:31 来源:川报观察 作者:​陈碧红

到2040年,成都的城市空间结构、经济地理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对投资者将带来怎样的机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会有怎样的不同?7月5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新举措”专题发布会,对当前正在加快进行的城市总规修编等内容进行了亮点介绍。据悉,该规划编制成果将逐层上报,之后再报住建部审查和国务院审批。

城市职能为“五中心一枢纽”

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瑛介绍,本轮总规修编的年限至2040年,重点包括三个方面:包括提升城市目标、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配套。

新总规确定:城市发展总目标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城市性质为“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中心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职能为“五中心一枢纽”,包括西部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西部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城市空间结构变为 “一山连两翼”

打破城市圈层式发展格局,将中心城区范围由原绕城高速(微博)以内区域扩大至所有的市辖区,具体包括金牛、武侯(微博 微信)、龙泉驿(微博)、双流(微博)等11个行政区以及高新区(微博)、天府新区直管区(为11+2的区域结构)。

“随着圈层格局的打破,未来城市布局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瑛介绍,未来成都城市布局,将由原来的“两山夹一城”(龙门山、龙泉山、成都城市片区)转变为“一山连两翼”(龙泉山、中心城区、龙泉山东侧现代产业新城)。

随着空间格局的变化,龙泉山将由原来的生态屏障转变为城市绿心。同时,成都还在现有南北城市轴线基础上规划东西城市轴线,打造另一条城市文化轴、景观轴、产业轴和生态轴,从而形成整个城市南北向、东西向联动发展格局。

规划“8+x”城市通风廊道

据了解,针对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公共配套欠缺、城市活力不足、文化彰显不强等问题,此次规划提出了一系列规划措施。

包括:开展全域总体城市设计,明确城市特色风貌和空间形态结构;促进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规划“8+X”条城市通风廊道,对廊道内建筑的高度、密度和布局形式等方面强化管控,改善城市的通风环境,缓解雾霾;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设施保障服务水平,规划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等方面。

“东进、南拓、西控、中优、北改”这样规划

作为调整成都城镇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的基本方法,在本次发布会上,成都市规划局和经信委负责人分别对 “东进”、“南拓”、“西控”、“中优”、“北改”十字方针各区域的定位和规划,做了详细介绍。

“东进”——作为全域发展格局中的国际门户、产业新城和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主要包括简阳(微博)市、金堂(微博)县、龙泉驿区部分区域以及青白江(微博)区和天府新区龙泉山部分。

该区域将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发展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航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基地

在空间上,形成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简州新城、简阳城区等产城相融的功能板块。

“南拓”——主要包括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双流、新津(微博 微信)等区域。

“南拓”重点是坚持“全域规划”理念,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经济,突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依托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加速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

“西控”——主要涉及都江堰(微博)、郫都(微博 微信)、温江、崇州(微博)等9个区(市)县。

该区域核心是提高产业门槛,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支持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型转型发展。突出发展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服务、工业设计等产业,加快产业提档升级,构建绿色、低碳、可循环的产业体系,保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田园城市形态。

“北改”——保持城市的特性,形成城市更新示范区,工业发展转型区,主要涵盖新都、青白江、彭州(微博)等北部城区。

该区域支持依托国际铁路港,发展适欧、适铁先进制造和物流商贸等外向型经济。突出发展高端装备、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

“中优”——核心是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保持和彰显成都的历史文化特色。按照中心城区范围调整的要求,“中优”区域从绕城高速以内扩展到规划的五环路以内,包括现有中心城区五城区,涉及龙泉驿区、郫都区(微博 微信))、新都区、双流区、温江区、天府新区及高新区。

该区域支持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实施园区提升计划,一般性制造业逐步疏解,着力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支持总部管理、工业设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软件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提升城市品质。

精准识别城市问题 精准实施一批项目

在本轮城市总规修编过程中,成都将按照“精准识别城市问题、精准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在规划产业新城、完善公共配套等方面,将实施一批项目。

规划66个产业新城:

坚持“产业园区就是城市新区”的理念,按照“产、城、人一体化”方式,统筹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空间规划,在全市统筹规划66个产业新城。同时,分类明确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导向、建设标准、配套设施和风貌特色指引。

根据计划,未来五年,成都将集中力量打造2-3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国际产业竞争力的园区,争创1-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10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成一批示范性强的智慧园区。

全域增绿:

规划“一轴两山三环七道”市域天府绿道体系。

将绿道系统与慢行系统有机衔接,串联沿线的城市森林公园、历史遗迹、农业产业园及特色镇,充分体现“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原则。其中,“锦江生态轴”自都江堰起天府新区止,全长约150公里,贯通成都全域,环城生态区内也将形成约500公里左右的环城天府绿道。

年内打造50个小游园

给居民提供更多慢下脚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将利用城市内的零星地块和闲置土地,建设一批体现成都历史文化特色、展现现代城市风貌的小游园、微绿地。先期已筛选出五城区内可实施建设的67处点位,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年底前先建设完成50处示范点位,其余17处点位在2018年全面建成。

公建配套:

——形成共约9000公里的自行车交通网和步行交通网。

——打造一批高标准文体功能设施

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启动实施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升级完善工程。一方面高品质建设一批城市重大功能性设施,建设奥体中心、国际足球中心、城市音乐厅、露天音乐公园、音乐坊等一批高标准的文体功能设施;另一方面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加快构建全市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推进教育、医疗、体育、养老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此外,至2020年新建中小学、幼儿园320所,其他各类社区服务设施730处,构建城市社区服务设施体系,为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提供坚实功能支撑。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