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云南省两会的结束,全国省级“两会时间”圆满画上了句号。通过梳理各省《政府工作报告》可发现,“脱贫攻坚”“新基建”“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以及“动能转换”等词成为地方两会的高频词。地方两会一直被看作是全国两会的 “风向标”,根据以往经验,地方政府报告释放出的关键性政策信号对全国两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今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在这一年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今年也是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期,今年两会如何共商大计,各方瞩目。
关键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近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成为热词。实际上,“新基建”并不是新概念,早在2018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那么“新基建”具体指什么呢?
在今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表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
这些内容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有体现,会议部署我国将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到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等,会议明确了一系列支持创新的举措。
2020年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出台“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的决议。随后,各地在部署2020年工作时,释放出加快培育新经济、打造新动能的强烈信号。梳理各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31个省区市中有23个省区市突出要发展新经济,打造新动能。在产业发展方面,各地普遍提到,发展高端制造业、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聚焦5G、半导体、新能源、车联网、区块链、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其中部分省市还明确了5G基站的建设目标。
比如,拥有“互联网之都”的浙江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力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大力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加快推进软件名城、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数字经济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互联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高地,谋划建设新材料科技创新高地。在去年率先开展5G商用,建设5G基站1.58万个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年建成5G基站5万个,实现县城以上全覆盖的目标。
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及信息和网络的安全保障设施等,是“新基建”核心所在。作为我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省自2016年起数字经济增速保持全国第一。2020年,贵州将坚持“四个强化”“四个融合”,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建成华为数据中心、苹果iCloud贵安数据中心、腾讯数据中心二期和腾讯云西南区技术支撑中心,推进华为产业基地、浪潮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数字丝路跨境数据自由港。
正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叠加的广东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智能传感、移动支付、新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支持广州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作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
就在各地纷纷把“新基建”的相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同时, 今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以数字基建为核心的“新基建”初露锋芒,全民远程办公、体外诊断、家里上网课、无人配送、健康码等等,为全民抗疫防疫和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支撑,“新基建”的作用和重要性愈加凸显。随着“新基建”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发展前景愈发广阔,相关政策陆续出台。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由此,按下了“新基建”的加速键。
3月6日,工信部召开加快5G发展专题会,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4月8日,武汉解封当天有79座基站开工。为加快经济复苏进度,武汉市政府将原定的2020年年底实现1.5万座5G基站的建设计划调整为两万座基站。
5月7日,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获悉,上海初步梳理排摸了这一领域未来3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各级政府投资约600亿元,其余2100亿元是社会投资。
5月8日,广州举办首批数字“新基建”重大项目签约及揭牌活动,73个总投资规模约1800亿元的重大数字“新基建”项目集中签约、揭牌。
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新基建”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强大消费市场,给我国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势必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形势复杂变化和疫情的冲击,我国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也更加紧迫。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如何变危为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基建”作为轻资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将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本报记者 冷秋)
关键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也是我国完成“十三五”规划、实现民族复兴征程上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不凡之年。只有决战脱贫攻坚,才能决胜全面小康。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工作重点就是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按照部署,2020年我国将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2019年,各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绘制了战略蓝图。各省份为贫困地区发展加足了动力,让实惠落到实处,为今年的决战决胜保驾护航。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安徽扎实推进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安徽建设特色产业扶贫园区3141个,实施到村产业扶贫项目2.24万个,帮扶4.27万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全面完成“十三五”8.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已摘帽县后续帮扶和巩固提升措施得到加强。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除了对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出了六项有力措施,还提到,2019年福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达到退出标准。
在吉林省两会上,省长景俊海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介绍,吉林省农村贫困人口已减少6.7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7%。此外,吉林省人民政府4月11日发布公告,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靖宇、大安、通榆、安图、汪清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吉林8个贫困县全部实现摘帽。
据国务院扶贫办最新发布消息,截至5月3日,全国97%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梳理各省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区域性整体贫困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农村地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6%。然而,剩余贫困人口虽然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如今,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具体已经可以细化到每一月、每一天。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再次强调时间的紧迫感:“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10个月的时间,按日子算就是300天,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难度,必须尽早再动员、再部署。”
以“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为代表的重点省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部署,纷纷开始向最后的“硬骨头”发起冲锋。
在此次全民战“疫”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一定冲击,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不可避免,也给这些“硬骨头”的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新挑战。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疫情带来的人员、物流的受阻,影响贫困户的收入,这个影响可能是长期的、更大的。主要表现在贫困户的就业收入、产业收入和扶贫项目的开工等方面。为了降低疫情的影响,国家扶贫办建立了分析应对机制,每周汇总各地情况,研究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力争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实地检验疫情期间脱贫攻坚战的进展和成效,对如何答好特殊时期这张脱贫攻坚“决胜之卷”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各地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发展扶贫产业,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牛羊养殖……一大批特色产业在贫困山区拔节生长,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产业在贫困地区快速发展,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钱袋”。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金融之力不可或缺。4月24日,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组织召开全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要求,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政策,适当增加信贷政策弹性,统筹平衡好信贷投放和信用风险。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完善以“农业保险+大病保险”为核心的保险扶贫体系;完善2020年后针对相对贫困地区的支持政策,发展普惠金融,做好与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接续。
此外,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一部署,“三州三区”已按照“分批有序错峰”这一要求,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并相应发展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力争把因为疫情损失的时间夺回来。四川省出台就业扶贫5大举措,包括做实就业扶贫基础数据、公益性岗位安置、重点区域就业帮扶、畅通疫情时期农民工外出务工通道、组织开展线上招聘活动等;云南省将林草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向深度贫困地区重点倾斜,林业项目开工复工优先满足深度贫困地区需要;新疆拨出部分扶贫资金,专门用于支持有扶贫任务的非贫困县扶贫项目建设,巩固脱贫成果。
当前,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在疫情加剧了脱贫攻坚难度之时,如何打赢这场攻坚战,完成这项硬任务,在即将到来的全国两会上,各位代表委员将会就此建言献策,让我们拭目以待,一起聚焦两会找寻答案。(本报见习记者 朱立轩)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被称为发展的“动力源”、就业的“容纳器”、创新的“生力军”的民营小微企业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生产生活场景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民营小微企业因规模有限而衍生出的发展瓶颈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曾把一些民营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容为“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2019年,为民营小微企业开辟“翻山”之路成为各省级地方政府贯穿全年工作的主要脉络之一,对此作出了相应的工作部署。
梳理今年各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的多个省市,不约而同地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助力民营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着力点,从政策层面为其厚植发展“土壤”,着力推动外部发展环境的优化。其中,经济总量稳居全国首位的广东省以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为牵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进一步增强民营小微企业的活力。
与发达地区不同,欠发达省份尤其是西部省份因缺少资源和区位优势,多选择诸如减费让利的可直接作用于民营小微企业的对策,推动民营小微企业实力快速增强。例如,2019年,广西自治区不折不扣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共减税296.3亿元、降费22.5亿元。
在资源型省份,民营小微企业多以补链角色出现在省内主导产业链中,拓展民营小微企业的准入领域是资源型省份推动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的立足点之一。以能源大省山西为例,该省立足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升民营经济对全省发展的贡献率。
统揽各省市2019年助力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的种种实践,可以看出不少地区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不少成熟方案也被其他省份纳入今年的工作范围,着力剔除当地民营小微企业的发展“痼疾”,融资难题的攻克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当前,包括江浙粤在内的多个省份将利用大数据技术打破信息“孤岛”作为主要立足点,积极推动共享税务、工商等信息,为民营小微企业精准“画像”,补齐管理不规范的短板,消除金融机构无法准确识别的隐忧。
与此同时,不少省份重视企业无形资产的开发,以此推动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途径的拓宽。民营小微企业撑起发展“半边天”的福建省,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扩大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债券融资。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民营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做好“六稳”工作的重要内容,民营小微企业成为政策的主要着力点。为了帮助民营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出台了涉及财税、金融、社保、外贸、就业等多个方面的政策举措。“就其具体内容来讲,可以概括为几个字:减、增、降、缓、服。”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秦志辉如此概括。
“减”就是减税费。税务部门“快拳”破难题,迅速出台了支持复工复产减征或者免征增值税、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等税收优惠政策,并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延续实施普惠金融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公告》,将涉及民营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实施期限延长4年。
“增”主要为增信贷。今年以来,金融部门通过3次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向金融机构提供3.55万亿元低成本资金。据悉,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一半以上投向中小微企业,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预计支持企业超50万户,而新增的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预计支持企业超200万户。
“降”指的是降成本。相关部门瞄准人工成本、物流成本、资金成本以及用电、用气、用水等生产经营性成本集中施策,为企业送来“真金白银”的实惠。据悉,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阶段性降费实施以后,预计2020年可以减轻企业负担5100多亿元。
“缓”意为缓期限。考虑到疫情防控期间,民营小微企业因运营暂时中断导致资金回笼减缓或暂停的现状,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金融主管部门引导银行机构做好续贷、转贷工作,以时间换生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银行机构已对约880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提供了延期服务。
“服”主要涉及优化服务。疫情防控时期,民营小微企业的共同需求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资金支持的安全便捷,二是复工复产后的快产快销。相关部门围绕二者破题,构建起包括提供“无接触式”服务、发展移动支付、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发展电商和挖掘消费潜力在内的系统性举措,取得明显成效。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在兼顾应对及时性的同时,后续相关政策更加注重应对的精准性,这一点在4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得到印证。为进一步强化银行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会议确定将普惠金融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分支行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权重提升至10%以上,对普惠金融的监管要求从银行整体层面深入到了分支行局部层面,从监管对银行的外部考核具体到了银行内部考核;为释放更多信贷资源,提出将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阶段性下调20个百分点,补充中小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资金; 为减轻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租负担,推动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除上半年3个月租金。
如今,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如何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保障民营小微企业的发展活力,相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会给出更优质的答案。(本报记者 冯瑶)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