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百度地图慧眼发布《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报告选取36个中国主要城市,借助百度地图位置服务和移动通讯运营商数据,从通勤范围、空间匹配、通勤距离、幸福通勤、公交服务、轨道覆盖6个方面,描绘出城市通勤画像,以期为政策制定、城市规划、交通组织、学术研究提供素材与启示。
一、数据基础:用人的活动透视城市空间
1.城市选取:36个重点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
2.研究对象:中心城区通勤人口,覆盖5类通勤人群
《报告》定义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以居住地或就业地至少一端位于中心城区范围(与现行城市总规保持一致)内的通勤人口作为研究对象,包含城区内部通勤、城区居住郊区就业、郊区居住城区就业、城区居住市外就业、市外居住城区就业5类通勤人群。
3.数据说明:两个独立数据来源,超过2亿人的数据样本
《报告》内容以来自2019年1-6月,百度地图位置服务和移动通信运营商手机数据提取的通勤OD为基础,将两个相互独立数据源进行交叉验证、融合分析。
二、报告成果:核心指标横向对比,城市特征空间解析
报告成果围绕“通勤范围、空间匹配、通勤距离、幸福通勤、公交服务、轨道覆盖”6个方面,通过核心指标横向比较和城市特征的空间解析,从两个视角揭示了我国主要城市职住空间、通勤交通的特征和问题。
1.通勤范围:40公里是目前城市通勤的最大尺度
具有紧密通勤联系的空间范围,对于认识城市空间结构和运行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通勤空间半径:《报告》构建覆盖90%中心城区通勤人口的空间椭圆,以椭圆长轴半径定义为通勤空间半径,体现城市需要交通服务支撑的空间尺度。在36个主要城市的通勤空间半径从21公里到40公里与城市规模密切相关,指标值越高说明城市通勤紧密联系的空间范围越大。北京、深圳、重庆具有最大的城区通勤半径,40公里也是目前交通系统支撑下主要城市的最大通勤尺度。
通勤范围椭圆:中心城通勤影响范围往往超出自身行政范围,通勤范围椭圆进一步呈现城市通勤范围与空间形态。
2.空间匹配:从空间效率角度审视职住布局
从空间效率角度出发,城市需要居住与就业之间的合理配置。
职住分离度:作为供给角度职住空间布局平衡的测度,定义为在现有职住布局条件下,不考虑就业岗位差异,通过交换就业地能够实现的理论最小通勤距离,可理解为多远可以找到一份工作。职住分离度越小,说明城市职住空间投放的平衡性越好。36个城市中职住分离度从2.1公里到6.6公里呈现较大范围的波动,大于5公里的北京、西宁和银川更多反映出城市郊区化发展和新区建设的阶段过程。
职住圈层分布:通过空间解析统计5公里间隔同心圆圈层居住与就业人口分布,可以发掘居住外溢、就业外迁、新城建设等不同的城市拓展特征,进一步探寻职住空间失衡成因。分析超大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的职住圈层分布发现:分离度最低的城市深圳,职住功能紧凑集中于15公里空间以内;而上海北京空间尺度相近,但北京在25公里以外的圈层缺少就业,职住分离度指标远大于上海。
3.通勤距离:从城市运行成本视角关注通勤距离
通勤距离,是融入人的选择后城市真实职住分离情况的测度,也是城市运行成本的体现。
平均通勤距离:定义为中心城通勤人口家到就业地路网距离的平均值,平均通勤距离越大,城市运行成本就越高。36个主要城市的平均通勤距离均超过6公里,呈现随城市规模增长的特征,北京平均通勤距离11.1公里位居36个城市之首,超过9公里的城市有上海、重庆、成都和西宁。中国大城市通勤交通进入机动化时代,需要关注运行成本以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通勤联系期望线:呈现通勤空间联系以及通勤构成特征。分析北京通勤空间联系发现,北京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中有26%来自郊区,3%来自市外,分别计算五种通勤人群的平均距离,进一步识别出城区与郊区间长距离通勤是职住空间配置和交通效率支撑需要关注的重点。
4.幸福通勤: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建设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就近职住,可采用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方式上班,会带来幸福的通勤体验。
5公里通勤比重:《报告》尝试建立幸福体验与通勤距离的关系,以距离小于5公里的通勤人口比重作为衡量城市职住平衡和通勤幸福的指标。5公里的可慢行距离,使居民具有合理可控的通勤时间和多样的交通方式选择,更容易具有好的通勤体验。36个城市小于5公里的幸福体验可以覆盖50%通勤人口。拉萨、福州、宁波、兰州、海口、厦门的幸福通勤比重超过60%。超大城市中深圳具有最高的幸福通勤比重57%,最低的北京只有38%。
通勤距离空间分布:呈现居住、就业人口密度及平均通勤距离,进一步标识幸福通勤空间分布,识别通勤效率提升的重点区域。
5.公交服务:提供45分钟公交可达的服务能力解析
公共交通对于高密度城市的交通出行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45分钟时耗是合理通勤的基本保障。
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45分钟内能够通过轨道、地面公交等公交方式通勤的人口比重,是城市的公交通勤服务能力的测度,反应了公交系统与职住空间的契合程度。36个城市中最高水平的深圳达到57%,最低的是北京市仅有32%。
6.轨道覆盖:覆盖通勤客流比居住人口更重要
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格局演变起到了重要的骨架作用,有效提升了城市的就业可达性,拉近城市功能区之间的联系。
轨道覆盖通勤比重:家和就业地两端均在轨道站点1公里覆盖范围的通勤人口比重,体现了轨道线网与职住空间组织的匹配度。当前一些城市轨道客流效益偏低,正是由于轨道布局与通勤需求存在空间错位。36个城市轨道覆盖通勤比重,总体上与轨道线网规模相关,但其中轨道客流强度较高的广州、深圳、南宁、厦门、杭州、西安等城市覆盖通勤比重均高于同等线网规模的城市。
轨道覆盖空间范围:通过空间解析轨道站点1公里覆盖范围内居住、就业和通勤人口分布的关系,进一步发现轨道线网对职住空间的支撑作用与匹配关系。对比北、上、广、深4个超大城市,深圳以300公里的线网长度获得较高水平的轨道覆盖通勤,这受益于TOD开发和围绕轨道廊道精心布局的空间功能组织。
三、延伸发展:持续追踪、多方合作、共同发展
1.通勤监测为城市体检工作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居住、就业与通勤支撑,影响着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报告》建立起评估城市通勤的指标体系和技术规程,并搭建了“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平台”,实现对城市通勤特征的量化监测,希望推动通勤指标成为城市体检工作重点关注、持续跟踪的主题。
2.从不同行业进一步解读指标、探寻成因、研究对策
《报告》以相同数据口径和计算方法提供了36个重点城市的通勤指标。但影响通勤的因素众多,指标值大小还不足以判断城市职住空间布局和通勤交通组织的优良中差,需要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在《报告》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分析解读指标、探寻成因、研究对策。
3. 期待与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挖掘数据价值
未来期待与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挖掘数据价值,提高我国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为建设更多人民满意的城市献策出力。
附件: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