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应对,暴露了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在敏捷决策体系、信息传导体系、物资统筹体系、风险预判能力、智慧集成能力、民意响应能力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不同程度的短板。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延庆区政府副区长罗瀛在建议中指出,应细化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实施标准,促进城市规划与健康城市建设相互支撑和衔接。
罗瀛表示,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我们应从危机中检验并反思城市治理的有效性、城市规划的合理性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在空间上应对公共安全危机和公共健康方面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提高城市规划应对不确定风险的科学性和韧性,有效提升国土空间的规划治理能力。
近年来,健康日渐成为城市规划研究和追求的目标,慢行系统、适老设施、绿地组织、功能分区等落实为多种实践,通过规划来改善和保障公众的健康水平成为业界共识。
但是,“对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重视不足、缺乏防控应急空间和设施规划考虑;城乡规划与健康城市建设规划未实现有机融合;规划的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数据入库标准,缺少规划基础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社区规划对基层治理能力的支撑有限。”罗瀛指出,我国城市规划在理念和技术上仍存在明显短板。
值此“十四五”规划编制之年,罗瀛建议,要建立定期城市体检制度,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汲取疫情教训,引导各级政府编制规划中要对各种风险场景和极限情景充分考量,将应急医疗设施、环卫市政设施(污染物处置)、交通物流设施、应急物资保障(技术储备)、信息通讯设施、生命安全通道等情况纳入规划评估。”
罗瀛指出,要对城市运行系统进行彻底体检,查漏补缺,建立起平战结合、集中分散相结合、综合专业相结合的多级风险防控服务和协作体系,提高规划应对不确定风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城市的韧性(韧性城市:风险识别和预防能力、响应和应变能力、快速恢复能力)。在“十四五”规划中,要预留与传染病防控相应的空间和基础设施接入条件。
此外,要细化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实施标准,促进城市规划与健康城市建设相互支撑和衔接。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审批中,切实落实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制定操作性实施细则,明确主责部门。对现行的国土空间规划各类评价制度进行适当整合、优化,实现多评合一。
同时,也要强化社区规划和科技应用,提升精细化治理能力。例如用好“新基建”政策,引导支持基层政府以场景应用为基础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机等技术,对社区人、地、房和特殊群体、重点部位开展全时空、全要素监测,实现智慧安防、智慧物业、智慧医疗、诚信体系等应用协同,在社会治理神经末梢增强风险快速识别、异常信息预警、体系快速响应能力。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罗瀛也建议在市、区县新的十四五国土空间规划中,将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纳入控制性详规,加强通信网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将5G基站、机房、管线、电力等配套设施纳入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以保障5G的高效建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