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24日电(记者 李元丽)一场疫情,让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进入了“暂停”模式。我们发现,那一个多月里:车水马龙的商业中心和忙碌运转的产业区成为“空城”,部分存在安全隐患;缺乏超市、菜场的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极为不便;缺乏公园绿地广场的老城旧区和楼盘,社区封闭后一家人就只能彻底憋在屋里;人流密集的公交、地铁成为“高风险传播源”,即使复工复产人们也刻意避开。过去40年,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仍将长期不变。然而这次疫情向我们充分显示,人口密集、交通穿梭恰恰是城市公共安全最大的隐患。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张少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后,我们需要尽快确立以“智慧城市”为基础的城市公共领域应急管理与城市空间功能规划,确保在各种突发状况时,城市仍能安全并且拥有具备快速重组和恢复生产能力的城市运行系统。
“最近从中央到地方关于数字基建、数字经济、数字要素包括数字化的转型政策密集出台,这是智慧城市业务发展的窗口期,如何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能够进一步推动新技术和治理现代化的融合,这可能是疫情带来的反思和机遇。”张少康表示,这次疫情突出了数据的精细化服务以及与之相伴的智能化的决策的重要性,我们要将抗疫积累下来的经验模式进一步标准化、常态化,未来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在数据互联互通共享、智慧化管理服务、集中指挥调度决策等方面可以进一步突破。
智慧化发展给城市、社区和家庭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张少康表示,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各项基础技术目前已基本成熟,从城市看,大数据、云计算在政务上的运用和治理管理创新平台的建立,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从社区看,智慧化渗透到社区的每个角落和所有服务,使社区生活发生根本的变化,比如,在智慧交通方面,不仅公共交通、公共自行车实现了智能化,而且停车场管理也更加智能化;在智慧平安方面,360度无死角的摄像头,防盗设施比以前更加严密,生活更加安全;从家庭看,智慧家庭实现了家用电器的智能化,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当人不在家的时候,可以通过互联网操控电视、冰箱、空调、热水器等电器,从技术上看,这种智能生活已经可以实现。
在张少康看来,智慧城市建设参与方有企业、政府、老百姓,疫情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以政府为主导驱动,以建设重大的基础型设施、解决基础性问题为重点和目标,疫情前的主要资金还是来自于政府,从宏观的角度做智慧城市建设。疫情后的智慧城市建设来自于突然的疫情压力,使得政府以社区为单元加强治理方面的建设,疫情驱动下政府依然是建设的主导。针对社区,需要制定智慧社区的建设指引,建立可持续的社区服务和治理体系、智能化的社会服务模式,结合“新基建”推进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实现智慧社区全覆盖。同时,我们也看到,疫情防控期间不少机构企业、科技工作者利用大数据技术绘制分享疫情地图并取得较积极的民众反响,他们也是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广泛的社会力量。
谈及智慧城市未来发展之路,张少康表示,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的得分,构建智慧可持续的城市,采取信息技术和其他技术来改进生活质量、城市运行服务效率以及竞争力,同时满足目前和未来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未来在城市建设我们不仅仅让大众生活得更好,也要让在城市集聚的企业感受到更好的营商环境,使创新要素能够迸发出来,为未来发展提供动力。”张少康补充道。
在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中,张少康还强调,在推进各类智慧应用过程中,必须同步开展网络安全风险研判和评估,在重要信息系统设计阶段要合理确定安全保护等级,同步设计安全防护方案。同时,还要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实施智慧城市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智慧城市高端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增强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储备。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