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应集中发展社区中心
在昨日召开的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技术培训会上,来自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的城市规划专家博士李宏就《德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如何通过整体规划及管理实现节能》的话题与来自国内各地的城市规划设计师们进行了交流。
他认为,德国城市弗莱堡的城市规划对中国,尤其是青岛新城区的建设有一定借鉴作用。他提出,城市的历史以千年为计算单位,建筑的历史以百年为单位,而日新月异的电子通讯等新技术的发展历史则以一两年为计算单位,因此城市规划应集成考虑以上所有因素。他提出,一个城市的中心应承担区域管理中心的职责,而城市规划部门应遵循分散式城市建设原则,即集中发展社区中心,为居民生活、工作步行可达提供便利,然后连接各个社区中心再采用公共交通的方案,以有效减少城市的碳排放量,减少居民驾车出行的需求。
“在德国中心区有‘30公里区’的概念,即行车时速不超过30公里。 ”李宏解释,这样的速度对行人的安全性、舒适度、心理安全感都会有提升。另外,轨道交通和私家车道路重合使用,降低了通行速度,这相当于为城市中心行车设置了一定阻碍,实际是利用这种规划手段故意进行引导式分流,间接为公共交通提供了通行空间。
1.建筑都要节能少污染
绿色生态城区,老百姓住的房子首先要绿色。指标体系要求,新建建筑必须100%是2012年后国家、地方认可的绿色建筑,其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要达到30%。绿色建筑就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让人们居住得更健康、更高效的建筑。
“自2012年起,青岛开始采取鼓励与强制并举的政策,推动绿色建筑的推广应用,今年起,所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和保障性项目将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市节能与墙体改革办公室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家绿色生态城区的最低要求是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占总体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这就意味着,性能更加保温的护围结构、低辐射玻璃窗、节能电梯、透水地面、新风系统等生态科技元素将走入更多绿色生态城区居民的家庭。
此外,绿色生态城区新建居住建筑的节能指标也将达到75%,即在当地1980年至1981年住宅通用设计能耗的基础上节约75%。目前青岛市正在编制居住建筑节能75%实施细则,且有望近期出台。
2.保障房比例不低于20%
为加快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指标体系要求,绿色生态城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比例要多于或等于20%。
据悉,青岛市从2008年开始实施保障性住房配建制度,即凡是规划为住宅的房地产项目,都要按照比例配建一定数量的保障性住房。按照规定,新增建设用地规划为住宅的,按不低于20%的比例配建;城区改造项目,扣除拆迁安置用房后,按不低于5%的比例配建;搬迁企业用地规划为住宅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按25%、30%和45%的比例配建。
3.公共设施全部无障碍
指标体系要求,绿色生态城区里,包括城市道路、居住小区道路、公共建筑、公共服务设施、高层和中高层住宅和公寓等必须100%拥有无障碍设施。按照要求,公共建筑场地主要入口、水平通道、公共厕所等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居住区主要出入口、公共通道、楼梯、电梯等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坡道、盲道、公交车、人行天桥及人行地道等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4.小区一公里有托儿所
买新房,市民最担心新建小区里没有教育、医疗、健身等配套设施。指标体系要求,绿色生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率要达到100%。社区1公里半径范围内,幼托、小学、免费开放的体育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必须一应俱全。按照要求,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9类设施。配套公建的项目与规模,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期交付。
5.人均公共绿地16㎡
人均公共绿地是城区良好载体。指标体系指出,住建部规定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要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平方米以上。目前,青岛市郊区森林覆盖率35.37%;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5%、绿地率37.67%、人均公共绿地14.53平方米。作为绿化环境较好的青岛城区,在规划期内大力发展公园绿化,有望把人均公共绿地提升至16平方米。
6.上班路上只花半小时
绿色出行即人的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单车和步行等各种方式,是生态城市的必然要求。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中,对绿色出行率这一指标赋值≥80%,这样的标准也对公共交通体系的规划提出了严格要求。
据悉,倡导以绿色交通为主的出行模式,城区规划中需重视住区主要出入口、公共建筑主要出入口的设置及城市交通网络的有机联系。根据调查,居民步行到公共交通车站的平均时间为4—5分钟,也就是说公交站点300米服务圈的规划最为关键。
市城乡建设委负责人表示,为推行慢行交通,在“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城市基础设施将重点发展道路工程建设。至2015年,人均道路面积将达到23平方米,全路网容量增加1200万标准车公里/日。绿色生态城区中的慢行交通路网密度要求高于等于3公里/平方公里。
“平均通勤时间≤30分钟”,指标体系中的这一赋值令人眼前一亮。市节能与墙体改革办公室负责人解释说,这项指标指的是城市居民上班平均花费时间。在绿色生态城区中,居民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能够反映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业态分布的合理性、交通网络的合理性、居住地合理性、环境质量以及管理的科学性。同时,上班的出行时间也取决于城市的人口规模、城市的面积大小以及出行工具等因素。
7.公共建筑装能耗监测
能耗监测是推动能源合理利用的一项重要手段。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能促使高耗能公共建筑按节能方式运行,有助于对高耗能的大型公共建筑实施节能改造。自2012年,青岛启动完善大型公建监管平台建设,200栋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监测,已经装上了能耗分项计量装置。今后,绿色低碳生态城区里,大型公共建筑要全部纳入用能监测范围。
2/2 | < | 1 | 2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