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长期关注两会代表委员有关粤港澳大湾区的议题。2016年、2017年,本报、网记者连续两次专访时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奥委会主席、霍英东集团主席霍震霆。当时霍震霆就强调,“一个地方发展起来,特别要考虑它的地理优势。从世界范围来看,发展最好的城市都是有海港,纽约、伦敦,离我们最近的澳门就因为没有天然海港,所以一直没有发展到香港这么好。”而谈起三地合作发展的典型,霍震霆则从南沙的建设说起,“家父一直有个南沙梦,目前已经在南沙建设三十多年了。”
港珠澳大桥工地(2017年5月12日摄)新华社
2019年7月21日,300余名香港青少年登上北京居庸关长城。新华社
时光荏苒,今年两会期间,粤港澳三地代表委员围绕加强设施“硬联通”、机制“软联通”建言献策。有经济体制建议,有金融科技聚焦,也有“软实力”提升倡议,涉及国计民生方方面面。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三地更加紧密合作的美好愿景,正在加紧变成金灿灿的现实。
三地代表委员共话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加强设施“硬联通”机制“软联通”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丛亮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强调,要稳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继续坚持“一国两制”、依法办事,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稳妥推进规则的衔接和贯通,特别是港澳和内地的规则贯通,不断提升大湾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两会期间,粤港澳三地代表委员聚焦大湾区建设发展建言献策,可以说从政策建议到日常生活无所不有,这也充分体现出三地对大湾区建设的更美好希望。
2016 年、2017 年,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连续两次专访时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奥委会主席、霍英东集团主席霍震霆,深入交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热点话题。
政策建议:解决横向打通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二三四”(即一个国家、两个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特征,涉及在两种法系、三种不同法律制度下开展府际合作,法律冲突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局长白鹤祥建议,有必要尽快由中央政府制定统一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应抓住几个重点:
一是明晰立法体例。建议可先由国务院制定出台行政法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待条件成熟后,再由全国人大制定《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促进法》。
二是明确立法模式。国务院制定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应主要适用于广东省珠三角9座城市,香港、澳门的立法机关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认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从而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可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适用。
三是明确机构设置。应当设立大湾区经济发展管理委员会,组织指导大湾区经济发展工作,协调解决大湾区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有利于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领导机构。
四是成立专门的财政发展基金。由中央政府、广东省政府按每年财政收入的固定比例拨付,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可视财政收入情况酌情拨付,有利于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来源。
财税体制也倍受关注。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澳门会计专业联合会理事长容永恩建议,澳门与横琴建立新的财税体制机制。
第一,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营造与澳门趋同的税负环境。在合作区深化落实“澳人澳税”政策,并实施“澳企澳税”政策,即按照澳门的税制和税率征税,实施“低税率、简税制”,有效降低合作区内的企业和居民的税负水平,实现税负环境与澳门趋同。
第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税收由澳珠共享。粤澳深度合作区产生的地方税收,在用于合作区开发建设及相关开支后的盈余部分,可考虑由澳门与珠海协商分成。
第三,建议合作区建立澳门审批登记注册、横琴备案的市场准入制度。到合作区投资发展的企业,由澳门特区政府有关管理办法进行审批、登记、注册,而于横琴只需进行备案。
第四,建议粤澳深度合作区实施无关税政策。粤澳深度合作区参照国际贸易自由港政策,不征关税,内地旅客在合作区购物带回内地,按国家现行有关境外购物政策监管,即参照现行内地旅客到澳门及境外购物管理办法监管。
金融科技:促进自由流通
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全球独一无二,在国际上没有先例。与此同时,我们正身处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为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带来了新契机。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民建联副主席陈勇表示,目前大湾区居民在数字生活圈的建设上还存在一些“卡脖子”现象,港澳居民在内地出行、办事和消费上存在不便,广东省内9城也同样存在“堵点”,有不少毛细血管需要打通。对此,陈勇建议:
第一,在大湾区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实现跨城市、跨交通工具的“一码通行”,方便粤港澳居民出行;并逐步拓展到消费、医疗等各领域,实现“路通、码通、支付通、物流通,促进粤港澳城市公共服务要素的自由、高效,提升湾区居民数字的获得感。
第二,优化个人购买跨境电商自用物品通关流程,满足港澳居民日益增长的电商消费需求。建议进一步优化个人购买内地至港澳货品的监管,制定符合口岸实际情况的申报方式,免于申报或采用备案制度,让港澳居民和内地居民一样享受网购的便利。
第三,利用区块链技术完善港澳与内地食品追溯制度,提升大湾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以食品安全等领域为突破口加强落地应用,再逐步拓展至其他领域,不仅能够提升消费者数字生活水平,也有利于打造大湾区公平、可信的商业环境。
除了数字科技带来的便利,金融的自有流动与兑换同样重要。澳门正在建设跨境人民币结算中心、债券交易市场,以及在研究设立证券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的可行性。澳门未来有条件成为继香港之后,中国的第二个离岸金融中心,并拥有结构较为完整的金融市场。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会长萧志伟建议中央批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金融管理创新先行先试,个体建议包括:
第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内跨境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建议批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与澳门跨境资本自由流动和兑换,将为横琴深度合作区营造国际金融环境。
第二,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与澳门之间建立“单一通行证”金融管理制度。按照澳门金融监管制度,经澳门金融监管部门认可或授权的合资格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可在深度合作区开展业务,只需在内地金融监管部门报备。
第三,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构建金融电子围网系统,有效保障反洗黑钱以及资本的运用安全。
“软实力”提升:三地更加紧密合作
2019年11月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公布8项便利港人及1项推动创科新措施,部分层面上与内地居民看齐。不过,在专业资格认证等方面目前仍未全面开放,其中包括医生、律师、金融策划师等专业资格仍然受到限制,对促进湾区的人才交流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在推动人才流动方面把9个城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的人才优势“强强联合”,可以实现互补长短,带动区域发展。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会长、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给出具体措施建议:
第一,香港具备国际人才,而且众多专业资格人才获国际认证,可考虑放宽两个特别行政区的专业人才于9个城市的执业资格,借鉴欧盟做法,于大湾区内订立统一标准,推动专业资格的互认,在大湾区逐步打通信息流和人流,实现人才在区内自由流动。
第二,各口岸可试行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出入境便利化改革,向设立总部于大湾区内9个城市和2个特区的高管、科研人员和特聘人才开启通关绿色通道,便利他们乘车辆进出内地口岸,缩短过关时间。
第三,住屋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建议可酌情放宽港人于大湾区内购置一手物业或二手物业,并放宽港人于内地第二套物业按揭的条件。共有房屋亦应放宽申请条件,例如取消年龄的限制等等。
除了人才可以自由流动,大湾区一体化的品牌塑造的“组合拳”或许能发挥更大作用。对此,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建议,加强“软开发”,打造区域型世界旅游目的地。
第一,建议在现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框架下制定一份“中国湾区”区域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纲要,通过它来完成一系列制度安排。
第二,建议尽快建立一个“中国湾区”区域旅游品牌体系,进行统一的全球推广。
第三,挖掘湾区的世界级旅游文化资源,有体系地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尽快启动粤菜申遗工作,把粤菜申报世界非遗作为一个重要抓手。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 张洽棠 皮泽红)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