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重塑城市客厅——“地摊经济”与城市空间活力

2020-06-08 14:42 来源:未来城市FutureCity 作者:李昊

面对疫情造成的经济影响,各地纷纷开始鼓励允许摆地摊,鼓励多样化的就业。一时间,“地摊经济”开始火爆,汽车厂商开始大批量制造摊贩车,相关股票持续涨停。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热议摆摊,就像上世纪90年代下海潮时那样,热切期望在地摊上一试身手。

这一次,地摊在城市中的重新出现,是出于对遭受疫情重创的经济的考量。然而,在经济指标之外,地摊对于城市还有更多的意义。城市的本质,来源于代表着防御功能的“城”,与代表着集市与贸易的“市”。特别是后者所展现出的人与物的交流、汇聚的特点,才使得城市得以不断壮大与繁荣。地摊就是最草根的市集,但却为城市带来了无可替代的活力。

与西方城市不同,东方国家的城市,在历史上少有像广场、公园这样的公共空间,而街道则承载了大量的市民交流与交往的公共空间的功能。路边摊在我们的城市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反映了街道在交通功能之外的商贸与交往功能。路边摊是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市井的活力。《清明上河图》就反映了北宋开封那一场繁荣的街道生活。街头巷尾的店铺与摊贩,勾栏瓦肆之间的丰富生活,无不体现了都市的活力、庶民的幸福。

而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现代主义城市建设模式下,技术和效率压倒一切。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开发强度不断提升,而街道生活丰富程度则在降低。伴随着路边摊的消亡的,是昌迪加尔、巴西利亚式的城市建设。充满烟火气的老城被连片抹去,新城新区变得开花。空间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被制造和复制,城市愈发呈现出工业园区般的千篇一律和单调乏味。承载着日常生活的、便于步行的街道,让位于滚滚不息的车流。宽阔的快速路、巨大尺度的广场,精准地再现了规划鸟瞰图的模样,但行人稀少,更遑论那烟火气息。

而路边摊的“一刀切”式管理,也让曾经在城市中异常活跃的地摊经济日渐稀少。前几年,一幅《清明上河图之城管来了》的漫画,调侃了这种现象:伴随着“城管来了”的声音,路边的摊点和街头艺人全部消失,空无一人的街道,仿佛一座死城。

《伟大的街道》的作者阿兰。雅各布斯坚信“伟大的街道造就伟大的城市”。他在这本书中提出,“街道是组成公共领域的最主要因素,其他任何城市空间都望尘莫及。”我印象最深的一条街道,就是巴塞罗那的兰布拉大街。这条被誉为“欧洲最美林荫道”的大街,将宽阔的步行道位于路中间,两侧则是单向机动车道和临街步行道。道路两侧的建筑风格统一,立面精美典雅,美轮美奂。中央的步行道两侧是连续种植的悬铃木,为行人提供了异常舒适的步行体验。但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整条大道上随处可见的各类摊贩和街头艺人——他们更多以艺术家自称。他们将各种奇思妙想展现在街头艺术之上,让到此一游的游客们难以忘怀。你会感受到,是他们,而不是建筑师或景观设计师,创造了如此多彩的城市空间。

列斐伏尔说:“正是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构成了社会体验的所有基础,也是空间争论展开的真正范畴。漫步在巴塞罗那的大街上,你会发现,正是如此多丰富的街头体验,塑造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尽管一百多年前,巴塞罗那的城市规划,被伊尔德方斯·塞尔达寄托了乌托邦般的理想,但最终一个极度迷人的城市的形成,依赖的却是一代代巴塞罗那人在街头巷尾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共振。他们在街头购物、喝咖啡,交流着生活琐事或文学艺术。城市的文化魅力,就在这样的世世代代的交流之中,被传承、被创造。

尽管路边摊往往被杂乱、无序、脏乱差等概念所定义,但它的确是代表了城市自下而上的活力源泉。凡是到过泰国清迈的人,都会被老城的周末夜市所震撼。每周末,作为交通主干道的道路,被无数的地摊所占据。从塔佩门到帕辛寺,地摊夜市横贯古城。各色工艺品、特色小吃、艺人表演乃至泰式按摩,各类商品和服务让人目不暇接。各色业态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空间体验,让这仅仅1公里的一段道路回味无穷。这个地摊夜市,已经成为清迈老城的一张文化名片。

路边摊不仅仅是商品销售的方式,更是市民交往的空间。在新疆的每一座城市,维吾尔族都喜欢逛当地的大巴扎。他们不仅仅是去逛街购物,而是在其中享受一种生活的氛围,与各色人等交流各种信息。与其说是商贸的场所,大巴扎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开展的空间。与之类似,路边摊是我们每个对于城市生活的一种记忆,也是我们参与到城市发展中的方式。城市不仅仅是决策者和规划师在图纸上描绘出来的,更是市民通过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创造出来的。近些年,我们愈发提倡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政策制定。但事实上,没有什么比让人自我创造更加以人为本的方式了。以路边摊为代表的草根业态,创造了城市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市民的创意,有时候要比专业的城市设计人士更为精彩。

街道和广场是城市的客厅,市民在此相遇,交流,进而创造丰富的都市场景,从多样的草根经济业态,到时尚的街头文化,不一而足。城市不应该是冷冰冰的生产机器,那是属于工业时代的记忆。好的城市空间,应该是有人使用的城市空间。路边摊是对街道空间的一种活化,它象征着一种市井的、草根的但却开放的气质,是城市社会性功能的一种延展,为钢筋水密的丛林和车水马龙的道路之间注入了烟火气。

在我们对城市的建筑、景观、小品、肌理等物质环境设计之外,需要注意到地摊是奇迹与温情发生的场所。因此,我希望路边能够重回城市,它不仅仅是应对疫情的临时性经济手段,更应在未来能够常态化,成为体现着城市活力与品质的公共空间。甚至在未来,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技术以及无人驾驶等科技的应用,汽车对于道路需求将会减少,更多的街道空间将会让渡于市民,特别是草根阶层。在草根摊贩之外,会有更多的文创人群加入路边摊经济,为其注入更多的创意。

面对着美好的畅想,现实中路边摊的开展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平衡其同时带来的噪声、污染和无序等问题了。这更多的在考验着我们的城市观,是采用单一维度、非此即彼的干预方式,还是尽可能尊重城市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的卷首,引用了霍姆斯的话:“文明的价值就是让生活方式更加复杂。”如果要我们的城市拥有更加诱人的魅力,我们必然要拥抱这种复杂性。

是时候借着这次的“地摊经济”,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市观了。毫无疑问,路边摊带有着杂乱的属性。但是我们的城市要追求的美好,绝不是真空中的美好,更不是懒政的、单调的美好,而是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美好。面对呈现出无限可能的地摊,城市的管理也势必不能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需要更加精细、动态地维持多种利益的平衡。这需要充满智慧的机制设计。谁都知道这种城市治理的难度很高。但好的东西都难,而这恰恰是我们追寻理想城市的必由之路。

作者:李昊

城市规划师,专栏作家,摄影和旅行爱好者。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