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地方农村合村并居引起了舆论关注。所谓合村并居,就是把临近的几个自然村拆除,农民合并居住到新的社区。
据说,推进这件事的背景是一些农村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高、基层负担重,空心村比例高、土地浪费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水平低,等等。
计划通过合村并居改革落后的农村结构和管理体制,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更好的集约土地发展经济。
应该说,初衷是好的。但个别地方在工作推进中引发群众不满、舆论质疑,很重要的原因是实际操作背离了初衷。
还没有把何时何地建好新的社区向群众说清楚、讲明白,就开始拆迁动员;刚建好广场、路灯、硬化路的“美丽乡村”说拆就拆;补偿标准不由分说,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以影响子女上大学、考公务员等,威胁逼迫“钉子户”尽快拆迁……种种做法和文件里合村并居的美好愿景相去甚远。
问题出在哪?太急。心急,急于求成;出手急,不顾群众感受。这样就出现了不区分实际情况、不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强力推进、强令上楼的现象。根本的还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存在长官意志、替民做主的问题,容易滋生工作中简单粗暴的做法。
由于拆迁工作推得急,后续政策跟不上,一些农民房屋被拆后,住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一些农民虽然上了楼,但干的还是地里的活,在田边搭窝棚;一些原本各有所居的农民被安置在一套房里,婆媳矛盾、翁婿矛盾激化……
本来想办好事,却搞得怨声载道,甚至办成了让群众失望的蠢事。这其中,除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问题,还得深入分析,“齐步走”“一刀切”式的合村并居,适不适合当地的发展阶段、经济基础、社会文化传统。
中国农民安土重迁,土地、祖宅、住房绝不仅仅是物质财产,更是精神依托。农民上楼容易,但上楼后的工作、生活怎么安排,不是靠“倒逼”就能解决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容不得漠视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更容不得违反法律、背离法治。不久前,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民法典,全社会保护公民民事权利的意识空前提高、氛围浓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在处理合村并居这样的问题时,真正对标对表,把民法典体现的对公民人身、财产、人格的保护精神落到实处,把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政文)
“合村并居”需要接受《民法典》的检视
冉克平,法学博士、博士后,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民法总论、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
按语: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文章。
文章指出,“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
地方政府主导的合村并居,需要接受《民法典》的检视。 农村房屋是农民通过辛苦劳动积累的财产。今年,《民法典》的颁布,让农民的权利受到更充分的保护。
正文
一些地区推行的合村并居,引发人们热议和思考。恰逢百年一遇的《民法典》颁布之际,笔者试图从法律的角度对上述政策进行分析。
“合村并居”虽非新的现象,但这次力度之大,超出以往。它们的原动力之一来自“增减挂钩”政策,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如果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
也就是说,农民及其宅基地成为增加城镇建设用地的重要目标。
在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之下,“合村并居”应当接受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的检验。
我国《民法典》第362条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有权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第231条规定,个人或组织合法建造设立物权的,自建造行为完成时取得物权。
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农户一方面享有集体土地上的宅基地使用权;另一方面享有自建房屋的所有权。这两项权利与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共同构成我国亿万农民最为重要的财产权利。
除非农户是自愿放弃宅基地及其房屋所有权,某些地方强制性要求农户“并居”实质上构成对农户房屋的“征收拆迁”。地方政府强力推行的“合村并居”,缺乏法律上的依据。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很多农民被告知,“合村并居”就是政府要“拆迁”农民的房屋。
目前,农民对宅基地(集体所有)上的房屋所有权与市民对建设用地(国家所有)上的房屋所有权之间尽管存在者些许差异。但是,在房屋征收问题上,《民法典》并未区分农民房屋所有权与市民房屋所有权,而是将两者统一规定,鲜明地表达和体现了“平等保护”原则。
即,所有对私产的“征收”,都要“依法”进行。农房是受法律保护的私产,农民的私产是神圣的。
依据《民法典》第243条,征收个人的房屋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必须为了公共利益,二是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三是应当依法给予征收补偿。
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征收及其补偿的标准。依据“相同事项应当作相似处理”的正义原则,可以参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分析“合村并居”的合法性。
第一,地方政府主导的“合村并居”,不符合公共利益的条件。
由于公共利益是一个抽象的不确定概念,“条例”第8条通过列举严格限定公共利益的认定标准,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公权力不当地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农民的宅基地和房屋所有权都受法律保护,是否合村并居,应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合法权益。
目前合村并居的决定往往冠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乡村振兴”等旗号,也许地方政府改造农村落后面貌、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观念和愿望是好的,但是任何美好的目的都不能取代手段的合法性。
地方政府没有权力单方面自己定义,什么是“公共利益”。所以,“合村并居”往往就演变成为行政权力的“肆意而为”。
第二,“合村并居”欠缺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
“条例”详细规定了房屋征收的程序:包括征收补偿方案,报市、县级人民政府论证并予以公布,征求公众意见(不少于30天);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征收补偿费用应当足额到位、专户存储、专款专用;被征收人对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的房屋征收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房屋征收实施单位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等。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行“合村并居”时,不仅欠缺前述程序,而且常常将征收房屋的工作交给拆迁公司或者开发商,农民的合法权益完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第三,“合村并居”欠缺足额的征收补偿。
依据“条例”的规定,房屋征收补偿应当包括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的补偿;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等。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等。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民获得的楼房和相应的补偿与法定的房屋征收补偿相差甚远。一些地区农民,被拆掉房屋之后,需要倒贴钱买房“上楼”。农民房屋的拆迁没有增加农民的幸福感,并且,还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文章。
总书记指出,“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
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是《民法典》赋予亿万农民的至关重要的财产权利,是广大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地方政府在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应当尊重《民法典》并保障其规定的民事权利落到实处。
“合村并居”政策的实施,不可不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