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借鉴梧州骑楼城,建设适应洪水的城市和村镇

2020-08-10 09:22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从今年6月份开始,我国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防汛形势十分严峻,防汛工作刻不容缓。面对这场特大洪灾,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专家、学者,从规划视角探讨防洪减灾。

作者 | 吴庆洲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亚热带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在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象灾害变得频繁,暴雨、洪灾和涝灾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普遍出现的情况下,我们建筑师、规划师、风景园林师和结构工程师应该如何为防洪减灾出点力呢?本文向大家介绍适应洪水的城市和村镇。

1、适应洪水与控制洪水

从古至今,人类曾采用多种措施来防御洪水灾害,如洪水预报, 以及修筑堤坝、海塘、水库、潮闸等。目前,按其是否采用工程手段,这些措施被分为工程性防洪措施和非工程性防洪措施两大类。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便于对各种措施进行辨识和归类,但也有不足,即不能从其分类明确相关措施与自然界的协调性如何。

本文把防洪措施按与洪水的关系分为控洪措施与适洪措施两大类:

控洪措施即用修堤、筑坝、建水库等工程手段控制洪水,使之不泛滥成灾。其特点是要人为地改变自然界洪水的运动规律。

适洪措施则是用工程手段或非工程的办法,使人类适应自然的洪水环境,从而达到防洪减灾或有洪无灾的目的,甚至利用洪水为人类造福。它的特点是非人为改变洪水的运动规律,而是使人类与自然界的洪水环境相协调。

广西梧州骑楼城是中国适洪城市的典型范例。

骑楼城位于梧州河东老城区,以拥有数量可观的岭南近代城市重要特色之一的骑楼而得名。时至今日,梧州老城区还保留有22 条骑楼街,汇聚了560 栋中西合璧的经典骑楼建筑,故老城区又被称为“骑楼城”,“中国骑楼博物馆”。

梧州骑楼街景观(图片来源:吴庆洲摄影)

2、因水而兴的水都梧州

梧州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它东邻广东,西当粤、桂内河航运之咽喉,向为西江流域物产的集散中心,历代都是地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西江为珠江主干流,全长1867km,流域面积35万km2,在广西境内长达1780km,流域面积20多万km2,占整个广西流域面积的86%。西江的年径流量达1538亿m3,以西江为主干的珠江水系,其流量在中国仅次于长江。

西江流域上的商埠首推梧州。梧州水汇三江,居浔江、桂江、西江之三江口,公元前214年灵渠的开凿使桂江成为从北面进入岭南的主要水路通道,浔江则将今天云南、贵州一带诸民族与岭南地区连接了起来,两江汇合后的西江最终汇入珠江入海。因此说梧州“地总百粤,山连五岭,唇齿湖湘,噤喉桂广”(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八《广西三》),乃珠江天然良港,广西水运咽喉、水上门户。有赖于此,梧州自古以来便是广西商业重镇,在此孕育并诞生了第一代桂商。

3、古代梧州城的发展

西江流域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商业贸易出现在汉代。当时梧州已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交汇之地,是广西最早的城池之一。当岭南许多地区仍是蛮荒之地时,梧州已成为岭南的水运枢纽港。

《汉书·高后纪》记载,汉高后五年(前183),赵佗自称“南武帝”。清同治《苍梧县志》称,同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古广信,土城也。昔苍梧王赵光始居此土。其后汉置郡县,交趾刺史因之。考其旧基,依茶山(今北山),傍桂水(今桂江),大江(今西江)绕其前”。这是梧州建城之始,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苍梧境图(图片来源:《永乐大典》第一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964 页)

梧州城图(图片来源:同治《苍梧县志》1874 年版)

4、近代梧州城商贸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

4.1 近代梧州城商贸的繁荣

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三(1897年2月4日),英国以与法国势力相平衡为由,迫使清廷订立有关英国在南方几省利益的协约,其中《续议缅甸条约附款》专条规定,将梧州府开为通商口岸,并同意设立领事署。同年五月初五(6月4日),梧州正式设立海关(新关)。六月初三,梧州正式开放为通商口岸。

开埠后,外国轮船从香港、澳门直驶梧州,西方的金融、航运、大宗商品交易和零售业从此进入梧州。到光绪二十年(1899),出入梧州港的轮船达3000余艘,顿数达19万吨。从此,广西的工商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桂商也在与外商的竞争中,艰难崛起,浴火重生。

梧州开埠,航运业的发展,引发了梧州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近代工业的兴起。梧州成为广西工业的摇篮。当时的鸳江两岸,码头上下,骑楼城中,商铺连片,金钱滚滚,南来北往,中外杂陈,繁华至极。

4.2 近代梧州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近代作为通商口岸的梧州,以航运业为龙头推动了商业和工业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进步,梧州古城逐渐发生了变化,城市由清末的萧条走向繁荣、发展。1905—1915年,梧州人口已增加到56000多人。

梧州城市图( 图片来源:摹自梧州市城建局提供的1924 年梧州城市图)

近代梧州的城市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桂江、西江沿岸码头、船筏的建设。

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码头、船筏的建设。由民国城图可以知道,西江、桂江沿岸码头林立,标出名称的有济和码头、缉捕码头、书院码头、驿前码头、牛屎码头、铁柱码头、五显码头、真武码头和西门码头等,西江沿岸亦建了许多船筏。

(2)拆除城墙、拓宽街道。

1924年,梧州商埠局开始拆除城墙,将大南门、小南门一带城基辟为南环路,便利城市交通。

(3)建设带骑楼的商业街道。

梧州近代所建街道,多为带骑楼的商业街。由于骑楼能躲避烈日、风雨,因此这种街道很适合岭南气候,与广州民国所建街道有相同的特色,不同于北方街市,别具一格。

(4)兴建公共建筑,改变城市面貌。

梧州近代兴建了许多学校、戏院、医院、体育场、旅馆、饭店等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卫生、商业服务等公共建筑,使旧城区面貌产生重要的变化。

(5)收回白鹤山,辟为河滨公园。

梧州开埠后,白鹤山为英国占据,梧州人民经过斗争,于1928年收回白鹤山,1930年辟为公园,1931年定名为河滨公园。

(6)建立中山纪念堂。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梧州于1930年建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座中山纪念堂。纪念堂平面为丁字形,中部为一高23m的塔楼,属于西洋建筑风格。北山公园改名中山公园,进行了道路和园林建设。

(7)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1915年梧州成立商办梧州电灯股份有限公司,1928年建立自来水厂。电灯和自来水的使用,进一步改变了梧州城的面貌。

5、古代梧州城的洪水灾害和防洪措施

梧州地处三江交汇之处,古城内地势虽略高,但由于城市的发展,沿江低洼之地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街道,因此历史上水灾极为频繁。

古代梧州城的防洪措施是多方面的,现分述如下:

(1)古城选址于地势较高处。

梧州古城内高程多高于24m(珠江基面),此高程处地区约20年左右才可能受淹一次。这说明选址建城的古人是考虑了防洪因素的。

(2)古城墙有相当的防洪效益。

古代梧州城墙虽有防洪效益,但仍不能保证城内完全避免洪灾,而城外居民无城堤保护,受洪水威胁十分严重。

6、近现代梧州城的水患和防洪减灾措施

6.1 近现代梧州城的水患记载

近代的百余年间,梧州城水灾更为频繁。这是由于自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古城以外沿河且地势较低的商业街市更加发展和繁华,1924年拆除城墙后,洪水对梧州城的威胁也更为严重。

梧州自1900年起有水文记录。其沿河街道高程多在18.4—21m之间( 珠基高程,下同)。若取水位18.5m为水上街标准的活,则自1900年至1949年共50年间,有40年水上街,平均每10年就有8年水上街。如果水位达23m,则沿河街道水深会达2—4.6m,而这50年的记录中有9年水位超过23m。其中1924年水位达25.27m,1944年达24.45m,1949年达25.55m,1915年达27.07m。1915年的水灾是梧州历史上最大的水灾,沿河街道水深达6—8.6m,局部街道水上三楼,二层以下房屋大多水没檐口,甚至整个房屋被洪水吞没。据记载:“民国四年(1915) 七月六日,桂江、大江同时水涨四丈有奇。九月,涨至七丈有奇。三角嘴、长洲、高望、戌墟、泗化洲、河步等处民屋悉淹没,倾塌五千余间,村民露宿山上。先是,三年(1914)六月大水,桂江之水,自西门入,大江自南门入,至府卷马颈地方,两流相遇,冲激洄旋,有声若滩。是年,水势视三年更高六尺有奇,竹椅、沙街、关底、四坊、西门、九坊、大南门、五坊、塘基等街水皆过屋封檐,商民损失数百万。??全城浸没十分之八。”直至七月二十日之后,水才渐渐退出街道,洪灾历时半个多月。据推算,其洪峰流量达54500m3/s,为两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6.2 近现代梧州城的防洪减灾措施

6.2.1 建筑物和街道的适洪措施

清末民初,在总结历次洪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梧州沿河街道的建筑采取了以下适洪措施:

(1)用砖石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木结构,大大提高了建筑物抗洪水冲击的能力。

(2)沿河地基土质欠佳,故用打松木桩等办法处理好房屋基础,使建筑物不致因洪水泡浸而开裂倒塌。

(3)用骑楼房代替平房,骑楼高三、四层,底层进水,可上二楼、三楼躲避。

(4)骑楼底层做得特别高,有的高达5m,以尽量使洪水少上二楼。比如梧州西江一路14号的新西旅店,高7层,底层层高超过5m,在历次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沿江一路14号新西旅店,底层高5m多(图片来源:吴庆洲摄影)

(5)骑楼二、三楼开太平门以备汛期交通使用。

梧州骑楼街二楼逃生的太平门(图片来源:吴庆洲摄影)

(6)沿河骑楼街道临街的墙、柱上皆安置铁环,以备汛期系舟、梯之用。

6.2.2 非工程性的适洪措施

广西梧州骑楼城,是城市采用适洪措施的典型代表。虽然历史上洪灾频繁,但梧州人并没有被洪水吓倒,而是从受灾中总结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适洪措施,包括上面介绍的建筑和街道的适洪措施。对城市整体而言,历史上曾经采取的适洪措施有:

(1)及时准确的洪水预报。

梧州一般从4月份开始进入汛期,市防汛指挥部随即开始紧张工作。根据水文资料、气象资料和老农、老渔民的经验,发出水位估计的预报,通知各单位做好防汛准备。指挥部须在大水到来的前几天发出洪水预报,并通知各单位采取紧急行动。及时准确的洪水预报,是城市适洪措施的关键一环。

(2)洪水上街前的周密准备。

根据洪水预报,各单位、居委会按所处地势的高低,迅速将物资搬运上楼或转移至高地。居民能上楼则上楼,楼上无法容纳的,安排在高处的学校或其他单位暂时居住,并准备一批艇船作为汛期的交通工具。

(3)洪水上街后的组织工作。

洪水上街后,梧州旧城区的沿河街区以舟楫为交通工具,成为水城水街。通过周密的组织安排,城市维持着适应洪水的正常秩序。商业部门专有船艇到各大街小巷,送货上门,如同水上流动商店。居民们从骑楼二楼或三楼的太平门出来,顺着梯子下到艇上买东西。往来于各街巷之间的一艘艘板艇,代替了平日的自行车和公共汽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职工、干部乘船照常上班,渔民、农民驾着小船上街卖鱼卖菜。小商贩摇着板艇做生意。外地来梧州的旅客,被船艇送到水中的旅社,顺着梯子上到雨罩,登上阳台,进入旅社上面各层去住宿??总之,洪水上街后,城市生活和生产并没有停顿,城市依然生机勃勃。

必须特别指出,梧州为了适应洪水上街,电力系统为德国人设计,采取了防漏电的措施,在洪水泡浸时不致漏电伤人。

(4)城市规划布局上的适洪措施。

在城市规划布局上,梧州旧城区的适洪措施有如下几点:

首先,按照水文资料,合理安排洪水线以上和以下的各类建筑。洪水线下可建办公楼、商店、饭店、旅馆、电影院、剧院、菜场、停车场、手工作坊和被服厂等易于迁移的工厂或仓库,亦可建设公园;严禁建设生产或储存剧毒的化学药品或遇水爆炸物品的工厂、车间、仓库。洪水线下的建筑,必须采取相应的适洪措施,以适应洪水环境。学校、大型厂房、仓库、大型粮仓,应按照其防洪等级,建设在相应的洪水线以上。

其次,建设滨江路,路岸砌虎皮石护坡,以保护城市和建筑的基址。

再次,通过规划,使城市街道能适应防洪运输需要。

第四,市内外交通干线上的桥梁按较高的防洪等级进行设计,以保证汛期畅通。梧州桂江第一大桥的西端桥面标高达29.6m,比1915 年的特大洪水位( 两百年一遇) 高2m多,能适应汛期交通需要。

民国时,四坊街、九坊街靠近河边的铺户均建有板木的浮晒台,水涨时随水升降,每当河水浸街时,连接起来是一条浮在水面的行人路。这种浮路堪称梧州人与洪水作斗争中的绝妙创造。

事实证明,以梧州城为代表的西江流域历史上的适洪措施是有效的,它使人们适应洪水环境,达到防洪减灾甚至有洪无灾的目的。

而大洪水期间,居民就近避迁高埠。梧州城遇大洪水时可往高埠避水,则体现了城市依山而筑的优势。

7、借鉴梧州骑楼城,建设适洪的城市和村镇

梧州城历史上的防洪措施和经验是值得今日的我们借鉴的。控洪措施和适洪措施各有其优缺点,运用哪一种更好,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2020年的洪水中,许多城市和村镇被淹,许多居民被洪水围困。如果我们学习梧州骑楼城适洪的经验,原来的城市、村镇仍可居住,生活,洪灾的损失则可大大减少。

为了防止建筑物受洪水的泡浸和冲击引起的损害,结构工程师就可以大显身手。

借鉴梧州骑楼城,建设适洪的城市和村镇,应该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古城防内涝的智慧和经验研究”资助项目(项目号:5187828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