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为这件事,央地密集调研部署!

2020-09-02 09:23 来源:人民论坛网

近期,交通运输部密集调研部署。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到浙江、上海、安徽、江苏等地开展座谈和调研,表示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部省协同,加快建设一体化设施网络,推进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打造现代化智能交通系统,担当新基建主力军。

这是我国区域一体化提速,大都市圈、城市群加速形成的一个缩影。从京津冀一小时经济圈,到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再到大湾区2小时城市圈,区域发展已不仅仅局限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在此背景下,多地都市圈布局加速。南京方面指出,将推动南京都市圈发展,打造国家级现代化都市圈样板,下一步将明确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合肥方面也表示,将高质量推进“一圈五区”建设,加快合肥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联网升级。

大都市圈、城市群加速形成,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意味着什么?

角色:

都市圈或成为双循环体系构建的核心载体

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这意味着,未来中心城市向都市圈演变的进程仍会继续,同时也对都市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从近年我国人口增长来看,都市圈和非都市圈人口的占比,90%的新增人口均围绕都市圈进行,有人便会有资金流动。

“人随产业走,最有集聚效应和投资、消费倍增效应的是都市圈。”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杰认为,都市圈将是未来三年拉动投资的关键。

《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和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未来,在培育壮大城市群的过程中,以大城市、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将发挥引擎作用。”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都市圈将成为关键突破口。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0%,各城市正由“单兵作战”迈向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阶段。城市群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支撑,仅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三大城市群GDP总量占全国比重超过40%,无论总量还是质量都在全球区域经济竞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眼下,国内经济运行压力较大,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随着增长环境和增长条件的重大转变,加快推动和融入“双循环”已经成为城市群、都市圈建设的必然选择,将“双循环”走深走实是各大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潜能:

正在建设中的都市圈有望扩围,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战场

当前加速大都市圈建设,涉及到的数以万亿级投资,不仅对走出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经济低迷形势产生强有力的支撑,而且对中长期经济增长也将大有裨益。

大都市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成长的温床。大都市具有多样性,能够带来更多可供学习的知识。如果你是一位创业者,不仅能在大都市的繁华商业区感受到最新的消费潮流,还能在背街小巷里看到传统,这些都可能是你创办自己生意的养分。大都市还在激励人们学习知识,大都市的人们看到了太多的差异,太多的可能性。无论富裕或者贫穷,总有差异摆在那里,你的努力总会有目标,多样性会加剧竞争。更重要的是,大都市从不停息地创造新的生活方式,不仅是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也在不断地创造对人力资本的新需求。大都市在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大量的消费知识,消费人力资本密集型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凭借庞大的规模和高密度,大都市创造出很多小城市不可能存在的服务业和人力资本需求。

和单个的超大型城市相比,都市圈建设对拉动经济增长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从增长动能角度看,都市圈中的非核心城镇也需要新建改建大量居民住宅、公共基础设施,它们之间用轨道交通等连接,要有制造业投资,这些都会形成可观的需求增长空间。

产业结构将会在空间调整重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和其他产业分布于城市核心区。对成本敏感的制造业和中低端服务业企业转至都市圈的非核心城镇,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亦可继续分享城市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好处。由于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分化重组、市场份额和利润向头部企业集中的阶段,都市圈的产业布局将形成明显的地域专业化、集中化特色。

人口就业居住结构也会发生重要改变。都市核心区相当数量已退出一线工作岗位的老龄化人口可转至周边城镇,并形成养老特色的新社区。由核心区转到其他城镇的部分产业带走配套的就业人口。与此同时,都市圈的非核心城镇可吸收大量农村进城和其他城市转入的人口。

概括地说,都市圈发展通过疏解核心城市的结构性矛盾、扩展城市化空间,小分散、大集中,实现大城市超大城市的转型升级,通过“圈”与核心城区的结构调整和再平衡,提升城市发展的空间、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斌在《人民论坛》刊文分析,建设大都市圈是提升人力资本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大都市圈改革试验区意义丝毫不弱于此前推动中国制造业和外贸发展的试验区建设,将为我国新一轮的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

施策:

补上大都市圈建设的短板

当前我国的都市圈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短板。其一,交通基础设施和相关的管理和服务还不够完备。与东京、纽约这些大都市圈相比,中心城区到郊区的通勤不够便利且时间过长。其二,都市圈房价过高。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房价虽然很高,但是与城市外围的房价相比有非常明显的下降,处于中等收入家庭可接受范围以内。中国大都市无论是中心城区还是郊区的房价都远远超出了中等收入家庭可接受范围。其三,服务跟不上。公共服务明显落后于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医疗服务、文娱等服务也有很大缺失和差距。这些短板制约了大都市圈发展,制约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制约了人力资本行业的发展。

补上大都市圈建设的短板,需要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保障大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低成本、长周期资金来源。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远不足以满足公益和准公益类的建设资金需求,需要灵活运用专项债,拓宽融资渠道。其二,保障都市圈的住宅用地。其三,政府和市场一起努力,改善服务。政府要担负起提供一般公共服务的职责,并且是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教育、医疗服务、文娱等服务的供给。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