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张立群:化危为机,加快开启中国经济增长新周期

2020-09-07 10:25 来源:半月谈,2020年6月9日

文|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一、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时间的周期性增速下降

2010年~2019年,中国GDP增长率从10.6%下降到6.1%。增速下降时长达9年,增速下降幅度超过4个百分点;这一时长和降幅均为1991年以来的最大值。

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经济总量关系变动所引起,一种是由潜在增长率变动所引起。前者表现为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后者表现为由要素供给能力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经济成长性下降,经济基本面发生改变,经济增长率发生长期和趋势性下降。前一种经济增速下降通过政策因素可以进行调节,后一种经济增速下降政策因素则难以奏效。对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速下降原因和性质,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已经明显下降。其依据包括中国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关键核心技术供给瓶颈收紧等要素供给能力下降;也包括需求增长出现天花板,例如房地产、汽车市场达到供求平衡的拐点等;还包括从国际比较看,由于中国已快要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增长率必然会下降等。也有一些朴素的观点,认为经济的盘子大到一定规模,经济增速必然会下降。以上观点,总体都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降是由于经济的成长性发生趋势性改变,潜在增长率下降。因此认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应该接受和适应经济增速的下降,宏观经济政策不宜进行大力度有针对性的调节。

另外一些研究则认为,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并未明显下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中国经济仍然具有高成长性。这些研究首先认为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由于需求不足矛盾的发展导致供求总量关系出现严重失衡。这些研究指出:2010年~2019年,中国出口(美元)增长率由31.3%降低到0.5%;投资增长率由23.8%降低到5.1%;消费增长率由18.33%降低到8%。三大需求增长水平出现持续大幅度下降,必然导致宏观经济总供求关系发生严重失衡。从微观企业层面看,则表现为产品市场明显缩小和订单持续减少、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明显降低、资金周转困难显著加大。据此,这些研究认为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下降,是需求不足引起宏观经济总量失衡进而导致的周期性波动。

对潜在增长率的测算结果,这些研究则提出了质疑,认为剔除需求因素影响,简单可行的方法是从支持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源、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供给潜力变化进行研判。这些研究指出,2019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6岁~59岁)总量为8.96亿人(其中农民工2.9亿人),当年城镇就业总量为4.4亿人左右;因此中国人力人才资源供给充裕。2009年~2017年,中国国民总储蓄率平均为48.4%,较1978年~2008年期间提高近10个百分点,资金供给充裕。随着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中国应用技术研发活动明显活跃。2019年研发支出达到2.17万亿元,占名义GDP比重提高到2.19%。此外国家主导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也在加快推进,技术供给能力没有明显下降。据此这些研究认为中国要素供给条件未明显改变,潜在经济增长率仍在8%以上。对国内需求增长出现拐点的判断,这些研究也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中国城镇化仍处于全面较快推进时期,城市人口特别是户籍人口仍在较快增长,当住房需求仍在较快增长的时候,很难判断房地产供求出现了拐点。汽车需求增长,则很大程度受制于对买车需求的限制。

综上,这些研究认为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没有明显改变,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速持续下降,是供求总量失衡导致的周期性变动。本文同意这一观点并认为应该尽快结束经济的下行周期,通过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积极扩大内需,尽快开启新的经济增长周期。

二、今年的疫情对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同时提供了重要机遇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一季度中国GDP同比下降6.8%,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13.2个百分点,为有季度GDP统计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和最大降幅。一季度名义GDP总值较正常情况约减少30421亿元(名义GDP较上年同期减少11558亿元+今年预计名义GDP增量为18863亿元)。名义GDP总值的减少,也表现为各方面收入的减少。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下降3.9%,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1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5.1%,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22.3个百分点;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4.3%,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20.5个百分点。收入减少,对居民消费购买力、企业组织生产和投资的能力、政府财政支出能力等,都带来严重削弱。

收入增长来源于经济增长。从国民收入分配角度看,居民、企业、财政收入的增长,都离不开名义GDP总值的增长。弥补疫情冲击带来的收入减少,推动各方面收入尽快恢复较快增长态势,最重要的就是着力打通国民经济运行全过程的各种断点、堵点和难点,尽快使经济增长进入回升向好通道。

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各方面都造成严重冲击。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受到严重冲击。从供给侧看,受疫情影响,春节假期延长,广东、江苏等17个省区市通知企业开工时间不得早于2月9日,使全国减少了近6个工作日。2月10日开始全国大力推动复工复产,但离全面复工复产达产仍有差距。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下降8.4%,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9.1%,表明疫情对供给侧的冲击十分严重。从需求侧看,疫情对消费、投资、出口等都有明显影响。疫情使居民普遍采取“宅模式”,除食品药品等必须消费品外,80%以上的消费品,特别是汽车、家电家具等大额消费品,住宿餐饮等服务消费受到很大影响。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19%,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27.3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降幅。受疫情冲击,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22.4个百分点。疫情对出口产品生产、运输等也产生严重影响,一季度我国出口(美元)同比下降13.3%,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14.6个百分点。

当社会再生产活动受到全面而严重的冲击后,恢复经济运行的循环,关键环节在于启动需求。这是因为,疫情对生产和供给的冲击,主要表现为产出减少;而相应的生产能力一定时期内仍可保留。一旦需求和订单增加,则相应的生产和供给可以很快恢复。从疫情期间应急物资的生产已可发现这一特点。需求的启动,则涉及收入、资金、预期等多方面条件,相对要复杂很多。全面启动国民经济运行的循环过程,必须实现供给与需求大体同步恢复和良性互动。为此,在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时,必须高度重视启动市场需求的相关工作,这也是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需求不足矛盾的一个重要契机,是疫情防控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把握好的一个重要机遇。应该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积极扩大内需,在对冲疫情影响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供求总量失衡的矛盾,尽快开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周期。

三、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

针对空前严峻的经济形势,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释放消费潜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这些都是党中央针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作出的重大安排和部署,必须尽快落实到位。

扩大内需,首先要尽快恢复国内消费市场,稳住民生基本盘,带动相关产业尽快恢复。为此,要积极探索形成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正常生活方式;扎实做好保就业、稳收入的工作;加快探索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开拓汽车等大额商品市场,释放这方面的需求潜力。

扩大内需,达到预期的经济增速提升目标,关键要提振投资。从对冲疫情影响,推动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的目标出发,必须显著提高投资增长率。为此首先要较大规模发行长期建设债,强力提振基础设施投资。要充分利用当前的生产能力和各种资源条件,着眼全面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的目标,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既要抓好新基建,也要抓好传统基建。要切实把房地产市场调节权交给地方政府,在继续严控炒房行为的同时,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支持居住性住房需求合理释放,带动房地产投资恢复较快增长。通过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回暖,有效增加企业订单,带动企业投资恢复和回升。通过投资回升带动企业生产回升,支持就业和居民收入好转,推动消费需求加快恢复。

全面落实好扩大内需战略的各项任务,中国经济就一定会在应对重大危机中把握重要机遇,加快开启新的经济增长周期,为“十四五”开局创造良好条件。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