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衡量一个城市人民性建设水平,有哪些指标?

2020-12-21 16:41 来源:上观新闻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发展的价值轴心,人民城市是“以人民为中心”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实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性是城市的根本属性。人民是城市发展的根本主体、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是城市发展的目的。全面把握人民城市的理论内涵、哲学本质,全面、系统、协调地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对于建设更高治理水平的城市、市域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城市实践,是研究人民城市的现实根基。我国城镇化进程虽一波三折,但总体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效应日益突出,不同量级的城市、城镇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我国城市发展在具有全球普遍性的同时,日益显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趋势,亟须立足中国城市实践,切入中国城市问题,发展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城市理论尤其是具有根本指导意义的城市理念。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提出,深刻反映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对我国城镇化经验的高度总结,标志着我国城镇化理论的新自觉,也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入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城市发展思想,是研究人民城市的根本方法论。当代中国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在中国城市问题上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当代中国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自觉传承、当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为研究人民城市提供了重要基础。

建设人民城市,既需要理论自觉,更需要实际行动,具体、全面、协调地推进各方面的工作。从城市哲学角度看,建设人民城市需要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一、不断提升城市空间、城市生态的公共性。空间、生态是城市的第一感性存在、客观属性。城市空间与城市生态由建筑、道路、广场、山水、绿化、公园等人工对象与自然对象构成。城市空间、城市生态的营建水平,是衡量城市人民性水准的基础指标。评价一个城市人民性建设水平的高低,其中一个基础内容,就是看这个城市的空间和生态的营建质量如何、公共性水平如何,看这个城市的人民是否可以比较均等地拥有较高水准的用于生活、生产、学习、消费、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公共空间、公共生态资源。不断提升城市空间、城市生态的公共性,建设人民可以无差异共享的多样公共空间、公共生态,对提升人民城市的建设水平具有基础意义。

二、不断提升城市权益、城市机会的均等性。城市是多样文明、多样财富、多样机会的空间化聚集。城市是人民创造生活、创造财富、建设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间,是人民创造发展机会、获得发展机会的核心场域,是人民追求和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生活、情感等权利、权益的重要场所。一方面,没有社会财富的总体增长、发展机会的总体增多、城市权益的总体扩大,一个城市不可能持续繁荣、持续稳定;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城市的社会财富、发展机会主要由少数人占有,人们之间的城市权利差异过大、财富水平梯度过大,甚至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这个城市往往矛盾频发、冲突不断,很难持续繁荣、持续稳定。人民能否相对均等地享有学习、就业、创业、医疗等机会,尤其是平等享有社会公共服务,是衡量人民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不断提升城市权力、城市制度的规范性。权力是国家与城市运行的秩序保障,没有良好、规范的权力主体、权力结构、权力规则、权力行为,也就没有国家与城市的总体有序、稳定、发展和进步。对国家而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对城市而言,“城市即人民”,一切城市权力属于人民。城市权力的规范性、人民性构成城市正义的基本内容。建设更加规范、高效、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权力、城市制度,是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民可否规范、有序、全过程地参与城市的规划、发展、治理,是衡量人民城市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关键指标。

四、不断提升城市实践、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是文明的核心载体,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样文明、多样领域的有机统一。建设人民城市尤其需要贯彻统筹、全面、系统等理念,以系统性、全局性思维思考城市问题,推进城市工作。社会发展从来不会线性推进,而总是螺旋向上、曲折向前、成就与风险并存。城市发展是成果与代价、成就与风险的统一。人民城市建设需要统筹考虑、均衡配置城市成就与城市风险。人民城市既表现为人民对城市发展的共建,也表现为人民对城市秩序的共治,既表现为人民对城市成果的共享,也表现为人民对城市风险的共担。系统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共担,对于人民城市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