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化城市更新,统筹推进“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三园”(村级工业园、专业批发市场、中心城区物流园)转型、“三乱”(违法建设、黑臭水体、“散乱污”场所)整治等九项重点工作,促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功能修补,努力探索城市有机更新、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有效模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共盘活存量用地约64平方公里,新增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441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732万平方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深度融合。
一、系统推进,探索超大城市有机更新新路径
广州市完善城市更新规划和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结合综合交通枢纽、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功能区、重点平台建设、生态修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科学编制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和“十四五”规划。出台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1+1+N”政策体系(即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和多个指引文件),强调规划引领、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保障民生、文化传承、生态宜居、智慧管理,激发城市更新工作活力。
二、突出成片连片,推动“三旧”改造提升
(一)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一是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试点任务落地见效。广州市对2000年底建成的老旧小区进行微改造,共完成“三线”整治1627千米、增设无障碍通道74千米、完善消防设施4.4万个,累计改造老旧建筑3561万平方米。二是坚持民生优先、补齐短板,建设韧性社区。完成国家第一批老城区城市体检试点工作,调整我市老旧小区改造目标定位,对不符合要求的小区按照高标准实施优先改造,大幅提高老旧小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针对老城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设“公共服务站”“长者饭堂”等社区服务设施。三是改造内容更加突出“公共”。不断完善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及标准,60项改造内容中公共基础设施类占49项,包括基础设施维护和更新、智能安防系统、完善公服配套等方面。四是实施引入“拼贴城市”的城市设计理念,把全市老城区划分成若干老旧小区改造单元,完善社区医疗卫生、康体健身、商业配套等服务设施,建设功能复合型社区,实行“一小区一特色、一路一品牌”。五是坚持党建引领共治共管。深入构建“区-街-社区-网格-楼宇”五级党组织网络,组建社区议事平台,理性平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区积水、卫生等老大难问题。坚持“大师领衔、专家咨询、公共参与”,邀请院士、大师团队和国内外名家参与城市更新策划咨询,提升规划设计水平。
(二)盘活存量低效旧厂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广州市通过旧厂自主改造、政府收储等方式,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更多发展空间。加大国有土地旧厂改造的收益支持,降低企业自行改造用地成本,对于商业用途的地块可自行改造,鼓励发展新型产业。全市先后涌现出岭南V谷、中交集团南方总部基地(广州之窗)、华南国际港航中心、鱼珠产业园等一大批产业转型升级项目,2019年以来,全市新批复旧厂改造项目71个、涉及用地面积3.8平方公里。累计供应经营性用地1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3020万平方米。
(三)实施差异化旧村改造,打造特色小镇。广州功能区内旧村以全面改造为主,非重点功能区内旧村以综合整治为主,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注重保护和活化利用,城郊与生态保护区内旧村以打造特色小镇为主,通过统筹城中村改造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交通、电力、环卫、给排水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基础设施用地供应和资金保障问题。累计改造新建公建配套设施2490个、新建村民复建安置房21.2万套、惠及人口超过21万人。
三、突出产业导入,推动“三园”转型提升
(一)促进村级工业园提质增效。广州市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运行机制,提出“淘汰关停一批、功能转换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三大改造路径,打造高端服务业园区、高新技术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发展新平台,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升级。2019年以来全市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带动固定资产投资277亿元,新引入企业1362家,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3.7万个。白云区设计之都项目通过拆除历史违建,腾挪出83万平方米连片发展空间,预计建成后年产值将由5000万元提升至超百亿元。
(二)推动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广州市引导市场主体围绕市场需求高效重组传统产业要素,创新“互联网+批发市场”等商业模式,运用电商应用、场景体验及数字化智能服务等新技术提质增效。创新打造直播电商基地,举办直播电商对接会,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直播电商等新业态。2019年以来完成233个专业市场转型疏解。
(三)实施非中心城区功能物流园区向外围疏解。广州市结合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统筹推进重点项目、重点通道建设和物流园区疏解,采取先易后难、分步推进和国企带头的工作方式,按照清理收储、改造提升、关停拆除三类,明确物流园区分类处置指引和综合改造项目实施路径,构建符合城市需要的物流配送和路网体系,促进物流园区合理布局、集约发展。2019年以来清理关闭77家物流园区,释放存量土地3平方公里。
四、突出多维查控,推动“三乱”整治提升
(一)攻坚违法建设,拓优发展空间。广州市以科技控违提升治理效能,综合运用专业巡查、无人机巡检、卫星遥感监测等查控途径,加强源头防控,多维治理违法建设。紧密结合“还绿于民”工程、铁路和高快速路沿线专项整治等,迅速采取行动,综合整治违法建设,改善城市景观风貌。2019年以来全市拆除违法建设10362万平方米。
(二)治理黑臭水体,促进生态修复。广州市优化实施“河湖长制”,成立流域管理机构,创新设置9大流域市级河长,推行“河湖警长制”。坚持以流域为体系,以网格为单元,深入开展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治理,全面实施“四洗”(洗楼、洗井、洗管、洗河)和“五清”(清理非法排污口、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底泥污染物、清理河湖障碍物、清理涉河违法建设)专项行动,系统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目前国家督办的147条黑臭河涌已全部消除黑臭。
(三)清理“散乱污”场所,提升环境品质。广州市实施智慧监管提升整治成效,建成“散乱污”场所信息报送微信小程序和大数据监控系统,采用大数据“自上而下”和街镇组织排查“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梳理重点排查名单通过用电数据筛选清理整治场所和监控关停取缔场所动向,对关停取缔类基本做到“两断三清”。2019年以来共整治“散乱污”场所约5.9万个,其中关停淘汰3.5万家。白云区太和镇紧抓监测、巡查、清单式管理、联动参与等环节,整治大源村“散乱污”企业464家,取得明显成效。
五、以人为本,满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一)坚持产城融合,满足职住平衡新需求。一是围绕“产城融合”理念,推动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广州市划定工业产业区块669个,总面积621平方公里,在全国首创“产业建设量占比”的概念(产业建设量主要指第三产业中的非住宅类建筑面积),划定三个规划管理圈层,明确不同圈层城市更新单元产业建设量占比要求,优先保障产业发展用地供给,促进产城融合。二是统筹配建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项目配置总建筑面积3%~5%的政策性住房,提供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人才公寓等多种房源,合理配置小面积市场化租赁住房,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住房保障,用于解决新市民和低收入群体“一间房、一张床”居住需求。2019以来全市规划新建住宅建筑面积约1800万平方米,惠及人口超过50万人。推进城市更新与轨道交通协调发展。三是强化居住和就业两端的轨道站点覆盖率,缓解职住分离造成的交通压力,进一步缩短通勤时间,实现快速化的远距离出行。3年推进的83条城中村可实现轨道车站1公里内全覆盖,5年推进的183条城中村可实现轨道车站1公里内覆盖181条、3公里内覆盖2条,从而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目标,建设开放包容共享的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大都市。
(二)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一是坚持保护优先,留住乡愁和记忆。广州市把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贯穿城市更新全过程,坚持历史文化保护底线。出台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和深入推进城市更新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工作指引,编制17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商业氛围浓厚的片区整体策划改造,挖掘、延续片区文化特色。突出历史文化保护,物质和非物质保护两手齐抓,创新举措将保护项目与更新项目组合实施、容积率转移、历史文化遗产多功能使用等激励机制。二是坚持活化利用,重塑文化街区活力。按照“一片一特色、一路一品牌”的思路,对历史街区以微改造为主分类打造,荔湾区永庆坊,保留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肌理特点,导入创客空间、文化创意、教育等产业,配套无明火餐饮、青年公寓、文化展览等功能,举办西关特色的公共文化活动,以点带面,激发片区活力。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