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学党史 建人民城市——党史与城市 > 正文

嘉兴:传承红色精神 名城保护再上新台阶

2021-04-14 10:23 来源: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嘉兴,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有着 7000 多年人类活动史,城市始建于三国时期,距今已有 1780 多年建城史,古称禾兴、嘉禾、嘉兴。2011年,国务院同意嘉兴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批复文件指出“嘉兴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丰富,城市建设特色突出,红色文化价值独特。” 对嘉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2000年,嘉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随即开展了第一轮《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该规划提出了对古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的保护策略,同时保护嘉兴文化多元性的特征;确定了历史城区保护和月河等三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和要求,以及文物古迹、大运河及传统水系等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内容。2011年,在申报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背景下,组织编制了第二轮《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该规划针对嘉兴特点,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名城保护体系,符合当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较好的指导了嘉兴城市的发展。规划划定了历史城区范围,保护历史城区城址环境、府城格局、历史街巷等,保护控制子城谯楼等重要制高点间的视线通廊,合理控制历史城区整体建筑高度,保护传统民居建筑风貌。规划中提炼嘉兴名城具有五大特色,其中包括“红色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特色。”以南湖、红船为标志的红色文化在全国地位突出,规划提出要保护市域范围以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为核心的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遗产,开辟红色文化展示线,突出嘉兴全域红色历史文化的完整发展脉络与系统关联性。上版名城规划于2020年到期,规划修编工作正在开展中。名城保护规划是嘉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管理的依据,历史文化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名城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名城保护规划指引下的嘉兴城市建设

在建党百年的新机遇下,嘉兴市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2018年,嘉兴市中心城市品质提升工作指挥部正式揭牌成立,中心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全面启动。嘉兴市委、市政府印发《嘉兴市加快中心城市品质提升打造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名城的实施意见》,全力建设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名城。通过实施“百年百项”重大项目计划、嘉兴市区十大标志工程和“十大专项”行动,实现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城市活力明显增强,城市形象和品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以崭新的城市面貌迎接建党百年。在名城保护总体框架下,城市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总体风貌得到有效改善。

文化复兴 规划引领。实施禾城文化复兴行动是“品质嘉兴”六大行动之一,始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理念,对标世界一流,高起点编制项目规划和设计方案。在名城规划指导下先后编制了《嘉兴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传承利用专项规划》《嘉兴市中心城区建筑风貌导则》《大运河三塔片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等,系统彰显嘉禾文化风貌特色,讲好嘉兴故事。

文化传承 彰显特色。改造嘉兴老火车站及宣公弄、狮子汇渡口,实施南湖区域景观提升工程,打造“重走一大路”红色旅游标杆,修缮南湖革命纪念馆(旧馆)、天主教堂等重点工程,有序推进老城区历史文化遗存遗址恢复工程,展现嘉兴老城新风貌,重现“嘉禾八景”“七塔八寺”等文化景观,重拾嘉禾历史记忆。推进非遗文化活化工程,鼓励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推动非遗融入旅游。

保护历史建筑,守护乡愁与文脉

除指导全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工作外,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也是市建设局的工作重点。

普查与巡查。2019年,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在嘉兴市区范围进行新一轮普查,经过属地推荐、现场调研、专家评估等方式,2020年6月,嘉兴市人民政府将冶金机械厂厂房等9处建筑确定公布为市区第四批历史建筑。

为了加强历史建筑的日常保护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行为,消除隐患,2020年市建设局发布了《嘉兴市区历史建筑巡查实施方案(试行)》,要求各镇、街道确定至少1名巡查人员,负责历史建筑的日常巡查及情况上报等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巡查管理机制,将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前置,让巡查队伍成为历史建筑保护的“活探头”。

保护图则编制。截至2020年底,嘉兴市区已公布四批历史建筑,共计158处,其中第一批历史建筑公布于2010年8月,共69处;第二批历史建筑公布于2018年1月,共53处;第三批历史建筑公布于2019年1月,共27处;第四批历史建筑公布于2020年6月,共9处。前三批149处历史建筑已完成保护规划图则编制,第四批9处保护规划图则已形成初步成果稿。

保护利用和宣传。近年来,市建设局一直在探索历史建筑的保护再利用工作,已开展活化利用的历史建筑不在少数,利用形式多样,如月河历史街区内的中基路197号作为非遗文化展示场所;王江泾的陶仓打造为运河陶仓理想村,现已成为王江泾镇的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地;中和街47号已作为城市书屋对外开放。为进一步推动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增强全体市民的文化认同感,从2020年下半年起,通过“嘉兴城乡建设”公众号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优秀案例进行连载,市民关注度持续上升。

测绘建档。根据省建设厅要求,2020年完成50%的历史建筑测绘建档任务,2021年底前完成全部历史建筑测绘建档任务。嘉兴市域已公布确定540处历史建筑,截至2020年底,完成358处历史建筑的测绘建档,超额完成省建设厅下达的一类目标考核任务,其中303处历史建筑测绘采用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等新技术,测绘成果形成三维点云模型和倾斜摄影模型,得到省建设厅通报表扬。

信息化平台建设。2019年,建设局基于“智慧城建”综合业务协同分析平台,建立了历史建筑信息管理系统,录入嘉兴市区历史建筑信息,指导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完善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机制。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城建”),建设部确定嘉兴等16个城市为“新城建”试点城市。以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为基础,系统推进“新城建” 各项任务。CIM基础平台建设的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要面向管理服务需求,开展CIM+应用体系建设,先期建设“CIM+历史建筑管理平台”等四大示范应用。

法制化探索。2020年启动了《嘉兴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条例(暂命名)》立法调研工作,对嘉兴市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状及主要困境进行全面总结和梳理,在对省内外历史建筑立法经验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契合嘉兴实际的历史建筑立法思考和建议。今年年初,该项立法已上升为二类立法,通过立法可以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保护红色建筑,传承红色精神

·南湖红船

据相关史料记载,中共“一大”的与会代表们是乘坐火车到达嘉兴火车站,而后沿着宣公路步行,经过当时的宣公桥走到了狮子汇渡口,继而登上了游船来到南湖。在南湖的一艘小船上完成了大会议程,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一叶红船成为启蒙之船、理想之船,更是奋斗之船、革命之船、复兴之船,引领中国人民走出困苦、走向辉煌。供游客瞻仰的中共“一大”纪念船是1959年仿建下水的,是一艘中型的单夹弄丝网船。为了保持“红船”的良好船况,基本上两年一大修、一年一小修,采用全手工修旧如旧保持原样。

保护红船一要用好材,二要用对人。红船所用木材都是按部位挑选的,船底用老杉木,不易腐烂、有韧性;船身以柏树木、黄榉木为主,硬度强、不易变形;雕花板用樟木、银杏木,木质软、好刻形。红船背后有数十位守船人,有老木工、老漆工、雕花工、抹油工、竹藤工等,红船大大小小的部件有1000多件,他们一眼就能看出哪块木板变形;他们用一颗颗敬畏之心精心呵护,让红船历久弥新焕发青春。

·南湖革命纪念馆

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湖革命纪念馆是其宣传、保护、管理机构,成立于1959年10月,属于近现代纪念性专题纪念馆,1985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建馆之初,纪念馆馆址设在南湖湖心岛上,借用湖心岛古建筑作为举办党史展览的场所。1991年6月,南湖东岸建成南湖革命纪念馆馆舍,占地面积0.38公顷,总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钢混框架结构,主体建筑俯瞰呈镰刀铁锤党徽形状,两层。顶部矗立井字形外方内圆的丰功牌坊,门楣镶嵌邓小平题写“南湖革命纪念馆”七个金色大字,馆内分党史陈列,文物库房、接待室、管理设施四部分。主体建筑及辅助用房保存良好,南湖革命纪念馆被列入嘉兴市区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2011年,南湖南岸的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2.73公顷,总建筑面积19633平方米,由“一主两副”三幢建筑组成,呈“工”字形平面造型,建筑风格庄重大气。纪念馆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实行全年无闭馆日,向社会免费开放。纪念馆发挥基地教育作用,先后与40多家学校、单位结成共建关系,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共建活动,举办各种讲座,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积极配合举办成人仪式、入党宣誓仪式及各种主题活动,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与日俱增,先后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等称号。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