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苏皖两省共同解读《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2021-04-16 17:34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记者 方思伟

今天上午9点,《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在宁召开,来自江苏、安徽两省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就《规划》进行介绍解读并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今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3月22日江苏和安徽两省政府正式印发,成为国家层面批复同意的第一个都市圈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确定了南京跨省发展的方向,标志着南京都市圈建设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这份“施工图”究竟什么样?未来两省将如何进一步推动各项规划任务落地落实?

“同城化发展”再提速

当今世界,都市圈通过在更大城市地域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日益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从我国最早启动建设的跨省都市圈,到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复函同意的都市圈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

早在1986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一份研究报告就建议南京组织跨省经济圈试点;同年,“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南京经济区的成立为日后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埋下了伏笔。2000年7月,江苏城市工作会议上,我省首次提出打造以省会南京为中心的经济联合体——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地处长江下游,横跨江苏、安徽两省,连通东部中部两大板块、衔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枢纽区域,可以说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乃至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南京都市圈的发展也颇受关注。

例如,2016年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2019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2020年把支持南京都市圈编制实施规划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年度任务。

对照这些要求,南京市牵头,镇江、扬州、淮安、常州、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共同开展大量的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江苏、安徽两省发展改革委进行了衔接和修改。

2019年10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发函商请安徽省发改委,联合将《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收函后,随即组织人员进行研究,并召开专家咨询会,征求有关市和安徽省有关单位意见。经安徽省政府同意后,去年4月两省联合将《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这份规划的出台,前后历时近2年,期间在重要节点都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悉心指导。现场,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表示“这份规划是一个上下联动、两省协作的高质量成果,对于更高层级更大力度推进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具有重大意义。”

3万余字,涉及江苏5个大市

12章、38节和14个专栏,共计3万余字。这份《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内容详实,将许多两省人民的共同期盼落到了实实在在的白纸黑字上。

此次发布会将《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概况为:一个空间格局、两个关键、两个阶段目标、四个定位、八个方面重点任务以及两套保障机制。

立足实际,合理确定规划空间布局

借鉴世界主要都市圈发展经验,基于人口通勤流动等大量数据的分析,尊重区域合作历史,挖掘都市圈发展潜力,《发展规划》对南京都市圈范围进行了合理确定。

具体来看,南京都市圈主要包括: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和句容市,扬州市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和仪征市,淮安市盱眙县,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博望区、和县和当涂县,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来安县和天长市,宣城市宣州区,面积2.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000万。规划范围拓展到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域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

依托这一空间范围,南京都市圈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坚持极核带动、同城先行、轴带辐射、多点支撑,将努力形成“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的都市圈空间格局。

“一极”为都市圈龙头,即南京市,强化辐射服务和引领带动功能。

“两区”为宁镇扬和宁马滁两个同城化片区,加快同城共建和先行示范。

“四带”分别为沪宁合创新服务中枢发展带,密切对接上海、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沿江绿色智造发展带,推进资源整合和绿色转型,增强对皖江城市带乃至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辐射带动;南北方向的宁淮宣和宁杭滁两条生态经济发展带,畅通南北区域大通道,联动开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多组团”为都市圈内的县城和重点镇,加强与周边中心城市的统筹规划、功能配套和共同发展。

抓住关键,聚焦同城化和高质量

紧扣同城化发展这一都市圈建设的核心要义,《发展规划》将“同城化”和“高质量”贯穿规划全篇,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健全同城化发展机制为突破口,努力把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高点站位,明确都市圈发展愿景

《发展规划》研究提出“一高地一中心一区一圈”的战略定位,即: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全国同城化发展样板区和高品质宜居生活圈。

为此,南京都市圈分两个阶段提出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是瞄准全国,到2025年,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人均GDP超过15万元。

第二阶段是瞄准世界,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协作共进,加快重点领域攻坚突破

按照南京都市圈战略定位和发展愿景,《发展规划》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协同促进等8个方面,明确南京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

具体来看——

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是打通“断头路”“瓶颈路”,构建内外畅通立体交通网,建设“畅达都市圈”、“智慧都市圈”;

科技创新方面,重点是共建研究—研发—应用创新链和产业创新中心,联合打造创新都市圈和科创共同体;

产业协作方面,重点是支持发展地标性产业,积极引导产业错位布局、分工协作和特色化发展,共建现代产业体系;

开放合作方面,重点是全方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共建一批高水平开放平台和营商环境高地,合力打造“开放都市圈”;

统一市场方面,重点是全面清除行政分割、市场壁垒和行业垄断,统一市场准入标准,加快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资本市场;

公共服务方面,重点是推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就业社保和区域治理一体化发展,加快优质公共服务均衡普惠、整体提升,共同打造幸福都市圈;

生态环保方面,重点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打造绿色都市圈;

城乡融合方面,重点是推动城乡要素跨区域合理配置,协同建设现代城市和特色田园乡村,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改革创新,构建都市圈建设制度保障

彻底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是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关键所在。

针对都市圈涉及两省多个行政主体的现实困扰,《发展规划》依托南京都市圈三级运作机制,着力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进一步强化协商合作与制度创新,加快构建“同城化发展”和“规划实施”两套机制。重点提出建立健全常态化协商、政策协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跨界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同步构建各方分工落实、实体机构牵头推进、各级财政协同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规划实施机制,确保都市圈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合作共建,南京都市圈未来可期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今后一段时间,江苏和安徽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一《发展规划》,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起好步,以省域高质量发展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为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会上,两省有关负责人也分别作出回应。

林康表示,江苏将按照国家和省政府部署要求,认真履行省级层面协调推进职责,密切与安徽方面合作共建,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积极性主动性,合力推进规划落地实施。具体来看,江苏将——

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按照突出年度特征、聚焦跨区域跨领域、采取清单制项目化推进的原则,制定都市圈建设年度工作要点,细化实化目标任务和责任主体,建立常态化年度推进机制

强化协调联动。立足都市圈跨省实际,充分发挥省级部门承上启下、沟通各方的作用,尽快建立省际工作对接机制,指导推动地方开展政策会商和项目对接,积极协商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两省各部门各方面更大力度参与和支持都市圈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着眼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主动做好向上对接汇报,争取推动一批重大改革试验、重大载体平台、重大工程项目和重要经验做法上升到国家层面,努力集聚更多资源力量、更大支持政策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总工程师笪艺武表示,安徽将会同江苏方面建立合作推进机制,共同研究年度工作清单,推动规划加快实施。具体将在五个方面发力——

提升互联互通水平。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断头路”贯通工程,改造扩容“瓶颈路”。推动沿江高铁合肥—南京—上海段开工建设,加快宁滁城际、宁马城际、来六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建成通航芜湖宣州机场。进一步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通勤能力,共同打造畅达都市圈。

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发挥南京都市圈资源禀赋,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智能家电等领域,强化“双招双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推动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共建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推动省际毗邻区一体化发展。共同编制完成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新型功能区国土空间布局方案和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全面加快新型功能区建设。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成功经验,深化管理体制研究,探索成本共担、利益共享路径。

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服务资源一卡通共享,鼓励与南京等地的高水平医院合作办院、组建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加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建设,开通跨省公交线路。推动优质公共服务一体化、连锁化供给。

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同加强生态保护,协同推动环境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推广滁河跨省水质生态补偿经验,落实石臼湖等跨界山体湖泊的协同治理,推进安徽来安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切实提升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打造绿色都市圈。

相信江苏、安徽两省将通过持续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把规划描绘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图景,让我们共同期待!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