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我国是多山多水、地貌丰富的国度。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期,纵横交融的高山大河框定了人们的基本生存空间,形成了多样的人居环境。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赖以生存的山山水水充满了敬畏、崇拜与感恩,在城市选址、规划、设计、营建的实践中形成了山水神灵的顶礼膜拜、 趋利避害的艺术创造、寄情山水的人居理想。这些营城智慧并不是空洞的、模糊的、虚无缥缈的,而是理性的、鲜活的、可认知的,它们融入到 “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之中,成为中华城市文明最突出的特征之一。但是,在快速城镇化时期,传统营城智慧被埋没,大多数古城特色消失殆尽。迈向生态文明的今天,需要重新认识传统营城中的山水人文智慧,促进中华城市文明薪火相传。
王树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教授
Q1 中国早期城邑(聚落)的起源和古代城市的选址、 营建在结合自然山水、人文环境等方面有哪些独特的思想和智慧?体现了怎样的营城理念?
王树声:数千年的中国规划建设实践中,累代形成了区别于西方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优秀规划建设传统,其中结合自然山水和文化空间经营就是两个突出的特点,涵盖国家空间治理、区域秩序建构、城市规划建设和工程技术利用等诸多方面。
以城市规划建设层面来讲,古人有所谓“郡邑城市时有变更,山川形势终古不易”之说,将山水视作城市规划建设的自然坐标,逐渐形成了“寻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的中国思维。“寻”“巧”二字,即重视以人在地体验感受为基础的山水发现。强调以人的“身之所处”“行之可达”“目之所览”行为尺度为标尺,考量和遴选周边可感知、可利用到的远近山水,统筹经营融合塑造“内形-外形-大形”多层次的山水城市空间格局。
图:西安历代城址及其“内形-外形-大形”多层次的山水城市空间格局
重视人文空间是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另一显著特征。古人所言“城乃上下人心所寄之地”“进求之于精神之地,毋徒拘于形式之间”等,正是这个道理。其核心是通过对城市“意义空间”的建构,化育“人心”。中国城市注重将无形的文化理想落实到具体的物质空间,因此,城市规划建设也是一个“立心”的事业。谋划城市人文空间,建立人文空间秩序就成为中国历代规划建设者们倾心最多的地方之一。
如果说山水是城市的自然坐标,人文空间就是城市的精神坐标。城市人文空间与自然山水是有机融合的,往往是人文意义越重要的空间,越是被优先布置在自然山水网络的焦点处,具有“收揽风物,吐纳江山”的格局意境考量。城市自然山水和人文空间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中国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这是中国城市的精华所在,也是一个极优秀且具东方智慧的规划建设传统。
Q2 中国古代城市在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如何体现因形就势、师法自然的空间特色?有哪些典型的实践案例?
王树声:中国古代不论都城,或地方城市,皆在因形就势、师法自然的规划实践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智慧。论其要义,重在秉持“因宜”“因势赋形”“因地善为”的观念意识,用心发现和提炼蕴藏于自然环境中的巧势,藉以构思和确立城市形态布局逻辑,塑造人工与自然相辅相成的人居格局。历代规划建设时普遍强调顺应城址地形地势、河流走向构建城池边界与交通骨架,形成利于防御且兼具风景价值的格局框架;巧妙利用高下、显晦、奥旷、阴阳等地势关系,有序排布主次功能区,借自然地利增助人文秩序;结合城址内外的山塬、水湾等“形胜之地”或关联历史胜迹的“文化高地”,塑造特色空间体系;把控环境制高点,营建标志建筑,提振格局意境等。总之,其蕴含中国规划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自觉融合,可谓一种以最大限度活用自然潜力为原则的积极创造。
从历史实践来看,就因形就势、师法自然创造城市格局来讲,长安(今西安)、洛阳、建康(今南京)、杭州、北京、苏州、桂林、福州等名都大邑自不必多讲,皆为的典范之作。就是普通的地方小城,也都颇具特色,各有精彩。例如陕西华阴、安徽庐江、贵州都匀等都是结合自然山水进行规划建设的经典案例。
华阴城市格局示意
庐江城市格局示意
都匀城市格局示意
Q3 如何借鉴和运用中国传统山水人文智慧,让当代城市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美好愿景?
王树声: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出城市规划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就是要城市规划建设重视结合自然山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新时代的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首先,这需要尊重和保护每一座城市累代积淀而成的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守护好城市空间基因,充分认识其科学、技术与艺术价值。要认真研究城市的文化精神内涵和城市空间格局生成的来龙去脉,冷静思考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构架的科学依据和发展逻辑,在保护历史格局的基础上,以更宏阔的视野,创造新时代的山水人文空间格局。
在具体的规划实践中,需要认真梳理地方山水,认识山水环境的脉络,将城市的山水秩序与人文空间建设有机统一,将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建筑和关键地段优先布局在山、水、城秩序网络的关键节点处,以之作为控引城市形态的坐标与骨架,建立城市空间与自然山水有机融织的独特格局;要注重新旧接续、新老协同,强调规划建设对既有山水人文秩序的动态存续,将新的关键地段、标志建筑与历史地段、风景秩序以及自然山水脉络等要素有机融合,创造富有生命印记的城市整体空间秩序;同时不断提升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感知体验度,营造可供人们眺望俯览山川形胜、品味山水艺境、凝思城市人文精神的登临感悟空间,提升城市格局的境界。
当然,中国传统山水人文智慧的继承与发扬,新时代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保护与创造,最终还是要靠人。中国历史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古人就有“非山违人,而人在违山”的告诫,城市规划建设呼唤“壮猷伟略、博大深沉之人”。这就需要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决策者、实践者、参与者等对古老民族的现代接续怀有敬意,将中国优秀传统内化于胸,城市规划建设必能开创文化复兴的新境界!
本文刊载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通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