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汇聚民族伟力的中国梦起点——以天安门广场地区改扩建回溯建党百年历程(上)

2021-06-29 14:32 来源:cityif 作者:叶楠

以对天安门广场地区自辛亥革命至今的每一次改造整治及相关规划工作为切入点,充分挖掘其背后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内在联系,回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初心追求与伟大成就,深刻理解我们党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秉持人民至上理念的坚定信念,必将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

天安门广场始建于公元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是紫禁城正门承天门(今天安门)外的皇家宫廷广场,当时是一处被红墙密密封闭起来的禁地。如今,这里已成为向人民开放的世界级城市公共广场。如果我们把天安门广场的这种改变,放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与发展历程中回溯,定会深刻感受到它的非凡意义。中国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以及光明宏大的未来,都被浓缩于天安门广场之中,它贯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它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最伟大的见证。

跨越建党百年历程的天安门广场改扩建史

从1911年到2021年,中国的每一次巨变都引领中国人民跨上一个大台阶,而很多触发巨变的政治、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天安门广场。可以说,天安门广场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因此,天安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象征,其形象凝固于国徽之上,天安门广场也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心之向往的精神圣地。

与此同时,每一次巨变也对天安门广场产生了影响,广场的外形、尺寸以及格局都随之发生改变。回顾天安门广场的改扩建史,就是在重温中国的历史,回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

天安门广场的第一次改造

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初步尝试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国成立后,为了适应新的社会要求,北洋政府内务部总长朱启钤启动改造旧都城计划。他主持拆除了天安门前千步廊、正阳门瓮城,并修筑了沥青路,使得原本封闭的宫廷广场变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开放空间,成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广场(图1)。与此同时,社稷坛也从皇家禁苑被改建为北京的第一座现代城市公园。这些发生在天安门广场及周边的重大改变,标志着城市建设中唯王权至尊向服务于市民生活这一理念的过渡与转变,是北京乃至全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起点。更为重要的是,辛亥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通道,把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推向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

图1 民国时期拆除天安门前千步廊

1919年5月4日,3000余名爱国青年学生从北大红楼出发来到天安门广场,英勇地站在天安门下呼喊、抗争,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图2)。1926年3月18日,数千名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上抗议八大帝国主义国家的最后通牒,却惨遭军阀屠杀,悲愤之余鲁迅先生写下了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9年后的12月9日,又一批爱国青年学生聚集在天安门下,他们振臂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天安门广场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城市广场,一批批觉醒的人民大众聚集在这里,将整个中国从沉睡唤醒,它见证了中国工人阶级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它在烈士的血痕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并等待着中国共产党拯救患难中的中国人民。

图2 1919年五四运动

1949年10月1日,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进行了简单整饬并全面清除了天安门前的杂草、垃圾后,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这里举行,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中华民族完成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图3)。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

图3 1949年开国大典前正在清理整修的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的第二次改造

把人民放在首都的中心位置

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了纪念在人民革命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和民主运动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将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下午,毛泽东亲自率同全体政协委员,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庄严的奠基仪式。1958年5月1日,以象征皇权的宫殿、城楼、坛庙为主体的明清中轴线上,迎来了一座专为人民英雄而设置的新式建筑。纪念碑设计在继承碑碣传统设计的基础上,吸收西洋古典建筑设计手法,对碑顶、碑身、基座进行适当创新,塑造既高耸挺拔又庄重敦实的纪念碑形象。这是新中国时期在天安门广场上的第一次改变,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了一个和谐、一致、完整的建筑群(图4)。

图4 1958年完成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

1958年,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北京启动了国庆十大工程,并开始了天安门广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扩建,拆除中华门,广场东西两侧分别建设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两馆属同一建筑内,后更名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即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万人大会堂(后更名为人民大会堂并沿用至今)(图5)。改建后的天安门广场,保持了中轴明显、整齐对称的传统格局,天安门仍然处于广场最重要的地位,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作为广场南端的两幢古建筑巍然屹立,与天安门城楼南北呼应。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分列两侧,东西相对,新旧建筑相映增辉。整个广场呈现出开阔、壮丽的崭新面貌,既满足了人民政治活动的需要,又在传统格局的基础上展宽、延长了长安街,形成新的东西轴线。两轴线相交于天安门广场,壮观之势、恢弘之态是改建前所无法比拟的。

图5 1958年最终确定的天安门广场规划设计方案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开始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而天安门广场的改扩建工程交上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一方面,广场上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旧格局被改造为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格局,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秩序重构,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决心;另一方面,在极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以人民大会堂为代表的“国庆十大工程”,展现出全国人民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天安门广场的第三次改造

让革命精神永耀国家向前进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经多方选址比较,毛主席纪念堂最终确定放置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南方。与此同时,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拉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他积极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展的。

伴随着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正阳门城楼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之间的松树林被移除,天安门广场向南延展至正阳门城楼。1977年,扩建后的广场空间得到进一步完善,整个广场更加开阔、庄严、气势恢宏。广场总面积达到了43万平方米,其中部可容纳40万人游行聚会,是原明清皇家宫廷广场的四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图6)。作为中轴线上增加的第二座现代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在保留原有中轴线空间特征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中轴线的中心区域,并使得中轴线的中心作用进一步加强,由此天安门广场的空间格局趋于完整,广场的公共性逐渐加强,国家庆典、人民集会、纪念表彰等功能被固定下来并延续至今。

图6 1976年的天安门广场

毛主席纪念堂是纪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领袖集体的重要文化设施,将其放在城市最重要的轴线之上,将开国领袖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光辉业绩在天安门广场上呈现,一方面是进一步推动天安门广场成为国家象征;另一方面则是让来到天安门广场的群众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艰苦历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1978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21世纪的天安门广场

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最中央

进入新世纪,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国家领导人,始终保持坚定的历史定力,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并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经济、社会得以高速发展,全体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这期间,天安门广场始终恪守东西宽500米、南北860米的尺度未再有改变,广场上举办的国家庆典、阅兵、集会、纪念等活动越来越多,新中国成立35、50、60、70年以及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庆典在此举行,天安门广场成为彰显国家综合实力、人民精神面貌最重要的窗口。为了配合这些重大活动,广场在地面铺装、绿化景观等方面也进行一些微调。比如,建国50周年时,整个广场从长安街到前门全部铺成花岗石,并在广场上对称修建两块30米宽、160米长的长方形绿地(图7);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国庆60周年大庆,则集中拆除了广场东南角临前三门大街一侧约4300平方米的临时建筑,将其改造为街头绿地,改变了广场南侧区域沿街建筑功能杂乱、界面零碎无序的状况。

图7 1999年建国50周年大庆阅兵游行

2012年,随着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中轴线正式成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有了另一种身份——申遗的遗产点,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仅几十年历史的建筑群与万宁桥、钟鼓楼等元明清历史遗存共同成为阐释北京中轴线核心价值的载体,使得北京中轴线成为所有预备名单中唯一一个能够体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项目。

2020年底,《北京2000城市坐标系建立方案》中提出,要对1950年北京地方坐标系进行调整,建议以位于天安门广场上的“两轴交点零面”建立新的坐标系。坐标系是空间位置的基础,是城市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性保障。新坐标系将坐标原点调整至天安门广场,从另一个层面赋予了天安门广场的中心地位,充分体现出城市总体规划中以“两轴”统领首都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天安门广场也越来越成为世界的焦点,中国最强的军事实力、最响亮的胜利歌声、最辉煌的抗疫成绩单、最美好的发展蓝图从这里传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叶楠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