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寻求新型城市化的宁波路径
9月22日,宁波市发改委和世界银行中国局联合举办了城镇化专题研讨会。这是市发改委借用外智、开门搞规划的举措之一。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市发改委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主动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开门搞规划、开门抓项目、开门办实事。召开部门座谈会、组织专家咨询会、首次就规划开展民主党派专题协商会……在去年推出“阳光发改”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规划编制工作,开门纳谏,广开言路,为推动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了依据。
作为全球性智库,世界银行近年来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开展了大量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研究。世行专家们对宁波发展新型城市化有什么看法和评价?有哪些经验可供宁波借鉴和吸收?未来,宁波怎样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化新路子?
会上,围绕“高效、包容和可持续的城镇化”这一主题,来自世行的专家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城镇化投融资等方面,积极为宁波新型城市化建言献策,市发改委和市发规院代表则介绍了我市城市化发展的过程、现状和正在编制的新型城市化规划。
声音
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统筹谋划
打好新型城市化“组合拳”
市发改委主任 柴利能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城市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化率从1980年的18.2%提高到2013年的69.8%,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596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766万人。特别是2006年浙江省提出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以来,宁波城市化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城市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乡统筹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当前,宁波城市化发展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雾霾污染等城市“通病”,如何破解城市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如何保护好生态空间、推进绿色发展等等。
今年7月24日,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 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绿色智慧、人文个性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目前,我们正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力争探索出一条集约、智慧、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具有宁波特色的城镇化新路子。
开展一批前期研究。先后展开了《宁波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宁波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改革思路对策研究》、《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成本测算及分担机制研究》等一系列前沿课题,对宁波城镇化现状、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
启动规划编制。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早在今年年初,市发改委就着手开展《宁波市新型城市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市级部门意见征求、专家咨询评审等程序。《规划》按照市委决定要求,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市化布局与形态、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做大做强城市经济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明确了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
积极争取国家综合试点。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部署,研究制定了《宁波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围绕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投融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管理体制等四大重点领域,提出了具体改革思路和实现路径,目的是率先探索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努力打造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城市,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市发改委开门纳谏编制规划
在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城镇化一系列决策部署,开展统筹谋划宁波新型城市化发展中,市发改委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公众对规划编制、城市化有关课题研究的参与度,践行“开门搞规划”理念,积极探索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新模式。
充分发挥部门合力。规划启动编制后,由市政府发文要求市级相关部门开展16个重点领域的专题研究,夯实规划基础。此后,市发改委多次召开部门座谈会,深入探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等重点问题。规划初稿形成后,又广泛征求部门意见,收集汇总反馈意见60多条,集部门合力修改完善规划文本。
多方听取专家意见。规划编制过程中,市发改委多次召开不同形式的专家座谈会,认真听取各位专家对城市化规划的思路、建议。在规划征求意见稿形成后,又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特地邀请国家发改委等国内知名专家对规划文本进行咨询讨论,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囊作用。
积极开展民主协商。9月11日,市发改委专门就城市化规划召开民主党派专题协商会,市政协经科委、市民建、市农工民主党、市九三学社分别围绕宁波新型城市化中的土地、人口、教育、人才、空间布局以及发展模式、城市化指标体系等问题踊跃发表意见。
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为使规划既体现宁波地方特色,又具有国际化视野,市发改委积极借助世界银行等外脑,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在城市化方面的先进经验。
1/3 | 1 | 2 | 3 |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