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
《新闻联播》开播3分多钟,
就提到了国家的这项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的城市体检。
在新闻联播中提到:
“2019年,国家在11个城市开展试点城市体检,随后规模扩大到59个城市。这些城市现在正围绕生态宜居、交通便捷、风貌特色等8方面65项指标给自己做检查。”
半个月内,央视三次点赞:
7月26日,央视《财经》频道,
8月5日,央视《新闻直播间》,
都重点关注并点赞了
城市体检这项工作。
那么,城市体检是什么?
城市体检如何开展?
三年来城市体检工作干了啥?
跟着小编来打卡吧!
城市体检是什么?
如果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体”,
简单来说城市体检和我们人的体检一样,
包含了去医院“体检”+医生“开方”+
亲友“督促治病”的过程。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就像人体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一样,城市也庞大复杂且差异性大,城市在生长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只有定期开展体检,系统性检查,才能发现病灶、诊断病因、开出药方,通过综合施治解决短板和矛盾,做到“防未病、治已病”,提前防止大病隐患、及时治疗小病小患,确保城市在转型发展中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求健全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考评机制。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时,要求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改革任务的要求,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北京市政府率先开展了城市体检工作。2019年,选择沈阳、南京、厦门、广州、成都等11个城市开展体检试点工作;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选择36个样本城市全面推进城市体检工作;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一步将样本城市范围扩大到59个,覆盖所有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部分设区城市。除样本城市外,江西、广东、新疆、青海等省也在探索全省推进城市体检。
城市体检哪些内容?
了解城市就像了解人的身体一样,健康与否的标志就是体检指标。城市体检指标需要不断实践和完善,不能大而化之,要具体化,最终确定哪些指标能反映城市健康程度。经过3年多的实践探索,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城市体检评估机制,以结果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围绕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创新活力等8方面65项指标构建了城市体检指标体系。除此之外,城市自体检中,可以由各样本城市在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增加特色指标。
城市体检如何开展?
城市体检工作包括数据采集、分析论证、问题诊断、形成体检报告等环节,目前形成了城市自体检、第三方体检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城市体检工作方法,建立了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巩固提升的成果运用机制。
就像我们体检一样,确定了要体检哪些内容后,城市就可以依据确立的体检内容进行数据的采集。数据采集完成之后,对照参考值进行分析论证和问题诊断。
为确保体检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城市体检加入了“第三方”体检,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作为第三方团队,综合运用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多方位、多角度开展城市体检。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样本城市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了解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观感受和需求。
实践证明,城市自体检、第三方体检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是科学有效的,三种方法相辅相成、有机融合,为后续的综合分析评价和体检结果应用打下了基础。
城市体检“好”在哪?
除了摸清底数、发现病灶的“体检阶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动的城市体检工作,还注重强调城市体检结果应用,“开方”+“督促治疗”,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城市体检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只有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听取各方意见,判断存量改什么,增量加什么,再做解决问题的规划,这样才能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城市体检是统筹城市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城市还存在不少问题,给城市发展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开展城市体检,查找城市在安全韧性方面存在的短板与不足,提前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预防或解决,从而保证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安全运行。
城市体检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基础。目前,各地对城市更新工作热情很高,都在探索相关的做法。结合城市体检成果,能够科学指导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细化制定城市更新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年度项目清单、实施主体、资金来源、建设时序等内容,确保城市更新项目投资更加精准,实施效果更加显著。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