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1月1日,在统筹推进四川省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彭清华表示,四川省决定打破县域内行政区划和建制界限,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
11月1日,统筹推进四川省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彭清华强调,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统筹发展与安全、开发与保护,紧扣“按实际划分片区,按片区编制规划,按规划优化布局、配置资源”的方向路径,科学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
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是四川省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乡村发展治理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原创性改革,四川省委将其作为事关乡村振兴和治蜀兴川全局的大事要事来抓,稳慎决策、压茬推进,顺利完成改革前半篇任务。
两项改革是一篇前后相续的大文章,前半篇重在调优减量、激发物理变化,后半篇重在提质增效、催生化学反应,二者共同指向于优化乡村发展格局、夯实基层治理根基这一目标任务。
今年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央要求全面启动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这为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提供了总牵引和主抓手。抓住这个“牛鼻子”,可以引导相关专项方案优化政策指向、资金投向和着力方向,推动重大布局、重点项目、重要政策全面落地,形成更强综合效应、释放更大改革红利。
四川省委经反复研究,决定打破县域内行政区划和建制界限,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
这一决策部署,具有充分的理论遵循、政策依据和实践基础,既是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现实之需和实现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全覆盖的创新之举,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计,有利于引导公共资源和市场要素充分流动、合理集聚、优化配置,在县域内培育更多具有较强支撑力和带动力的新引擎,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大承载空间,也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底部支撑。
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牵涉范围广、工作头绪多,需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形成整体推进之势。
要划分好片区,准确把握城乡结构演变新趋势、产业集聚发展新要求和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积极顺应自然地理走向、经济发展趋向、人口迁移动向和人文情感倾向,按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科学确定片区规模和覆盖范围,切实做到顺向优化、分类施策。
要确定好中心镇(村),从促进县域高水平协同发展的需要出发,优先选择承载空间足、辐射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乡镇作为中心镇,统筹考虑交通物流条件、生态协同保护、历史文化联系等因素确定中心村,着力构建规模适度、功能错位、带动有力的片区发展格局。
要编制好片区规划,全面摸清本片区人口现状,科学划定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做好与上位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合理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好满足人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
要布局好产业,结合片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与现代农业园区扩面提质结合起来,科学明晰产业发展定位,规划布局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着力延长片区内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的新格局。
要配置好资源,推动片区内教育、医疗、养老以及应急救援力量等公共资源集中布局、精准投放,引导市场要素合理分布、有序流动,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好的效益,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
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部署。
具体推进中,要注意把握中心镇与其他建制镇的关系,中心镇是带动片区发展的龙头,其他建制镇是片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可根据条件和需要适当提高中心镇建设水平,但不能搞大拆大建、无序扩张。
要注意把握底线约束与发展导向的关系,坚持集约适度、绿色发展,统筹当下和长远,保持规划适度弹性。
要注意把握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的关系,通过集中调剂、统一置换、打包租赁等多种方式在更大范围盘活用好剩余闲置资产,对新增投放的各类资源要素严格按照片区规划优化结构和投向,切实提升综合使用效益。
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时间紧、任务重,需要掌握好时序步骤,根据各方面力量和条件,统筹安排、压茬推进。
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省上指导、市(州)统筹、县为主体、乡镇配合的推进机制。
要强化政策支持,突出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围绕片区规划实施管理制定工作措施,推动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要讲究方式方法,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鼓励因地制宜积极推进,确保各项工作契合发展所需、符合当地实际、达成广泛共识。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