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2021年10月30日,原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技术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伍江教授于第二届上海社区花园和社区规划研讨会上分享了关于《“人民城市”的价值体系初探》的主题报告。伍江教授从五“生”共同体出发,强调了“人民城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构建和谐宜居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伍 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原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技术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人民城市价值体系:五“生”共同体
▲ 人民城市价值体系:五“生”共同体
非常高兴受到邀请参加这个论坛,在强调人民城市的当下,我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城市人民性的重要意义。因为城市本来就是属于人民的。
毫无疑问,社区花园以及社区治理都体现了城市的人民性。城市是人自己造出来的,人们对自己制造的生活空间本来就享有支配权。但是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所以就需要一个治理体系来保障秩序。因为完全自下而上的个体诉求,可能会带来整个城市秩序的混乱。但在我们追求秩序时,个人诉求可能会被忽视,个人能量会被淹没。社区花园就是为了找回这种个体的能量,就是把人民本来的权力要回来。这个要回来跟完全的自下而上的自发建设行为不一样,它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自左而右、自右而左相结合,最终激发社区的活力。
今天我就人民城市的价值体系做一个初步探讨。总书记前年在上海的时候就提到人民城市的问题。其实在我们专业界,不管是社会学、规划学、设计学各个领域,在谈到城市的时候,本来就应该始终坚持人民性。
城市本来之所以产生,就是人们为了生活生产的需要,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安全更加好的一个人造空间。城市的一个特点是人的集聚性,是一个很多人集聚在一起的空间。这个人造空间本身就有生命性,它自己会变化、成长,也会消亡。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载体。人的社会活动及其形成的社会关系是题是一层一层的。从个人到家庭,再从家庭到社会,再从社会到自然。为什么我说人与自然是更高层面的社会关系?因为它关乎代际社会关系。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不仅是一个自然环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代际道德问题,关系到为后代留下发展空间的问题,本质上是人类文明是否永续发展的问题。
1、“安全韧性”的生存共同体:个体保障
生存共同体的问题,也是如何给人民提供安全保障的问题。
▲ 人民城市价值体系:“安全韧性”的生存共同体
首先,城市必须要有抗灾能力,一个城市对于各种各样的灾害的抵御,反映了我们自己现有的力所能及的技术手段和我们人的聪慧,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城市应当留有弹性空间。我们要提高各类灾害的能力,一场疫情给我们带来的灾害,到底要持续多长时间,20年、30年还是100年?因此我们需要建设更健康的城市。对于各种突如其来的健康问题挑战应有更强的适应性。
其实比起疫情,当前面临更大的问题是气候变化。国家为什么在国际舞台上一直强调“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为什么中国和美国、和俄罗斯坐在一起只有这个问题能谈的起来?因为这是人类面临的共同的前景,剧烈的气候变化下,人类是否能生存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我们现在就要未雨绸缪,于是提出“双碳”战略。现在有大量的事实指向二氧化碳排放是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暖会带来人类生存的极大挑战。
2、“安居乐业”的生活共同体:家庭和睦
生活共同体是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宜居,即宜居、宜业、宜游宜老等。
▲ 人民城市价值体系:“安居乐业”的生活共同体
城市必须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需求,关注宜居。宜居是什么,就是人类在这里能够舒适的居住下去,也就是宜居、宜业、宜游、宜老、宜学等。关于宜居,人们常常会聚焦在空间和自然环境。其实更多的宜居幸福来自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各类服务。这才是城市宜居的根本,特别是在中国,我们人口巨大,又没有那么奢侈的自然禀赋。因此更应该强调通过更好的城市服务来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
公共服务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居住,居住是宜居的核心内容。我们今天那么关注房价,国家专门设立了住房保障部门。我们的住房问题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现在应该更加关心那些根本无法依靠自己能力改善住房条件的人。
城市服务,还包括体育、文化、艺术、教育等。过去我们一直谈“生活配套”,但是人不可能在“配套”服务里面得到幸福。只有在可选择的服务中才能得到幸福。两个挑一个幸福一点,三个挑一个幸福感倍增加。当然提供冗余服务是有成本的,因此服务冗余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直接相关。今天我们应该突破公共服务的简单“配套”,而要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乡适应的冗余。
3、“多元包容”的生机共同体:社会和谐
城市是为每一个人服务的,社会的弱势群体也好,强势群体也罢,都在被服务的范围中。
▲ 人民城市价值体系:“多元包容”的生机共同体
城市是为每一个人服务的,社会的弱势群体也好,强势群体也罢,都在被服务的范围中。社会的强弱势群体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阶层上,还体现在年龄、性别,在别的国家还有种族等等。
每一个人的人格价值是等值的,我们的城市是应让每一个个体获得幸福。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人民性,忘了这个城市为谁服务的。比如我们做规划,常常是“上帝视角”,总是在乎从天上往下看的效果。其实更重要的是从人的尺度出发创造人的宜居空间。
我读大学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说,“巨大不等于伟大”。人始终追求伟大精神,但这个“伟大”不是指尺度大,而是指我们精神价值的伟大。城市巨大尺度不等于不伟大,不是房子越高就伟大,广场越大就伟大。只有让人们能感受到幸福生活,得到精神寄托的城市才是真正伟大的城市。
我们的城市正在失去人的尺度。城市越来越大是必然的。人多了,经济进步了,功能需求增加了,而土地资源有限,房子越造越高越造越大难以避免。但是建筑与人的关系不能变。在一个两层楼里面自然而然你不觉得这个房子离你太远你就走进去,但是100层楼为什么就跟二层楼一样的感觉不一样呢?为什么不能让巨大建筑也能具备近人的尺度呢?
城市越来越挤,不可能为每个人都提供一个理想的私人空间。但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为大家共享。今年亚洲建筑师大会主题就叫“共享”。共享什么,共享这样一个有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使用是叠加的,今天你来明天我来,或者大家一起来。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不是越整洁越好呢?我们常常整治脏乱差,但也不必犯“洁癖”。城市好不好绝不是照片拍出来好看不好看,看上去不好看。城市空间的“乱”如果带来对他人利益的侵犯,带来社会不和谐,那么我们当然要整治。但如果这个“乱”是和谐的,并不侵犯相互利益和公共利益,大家各得所长,那么这种“乱”应该越乱越好,城市需要这样的“乱”,它能带来城市的活力。
4、“迭代进化”的生态共同体:绿色生态
城市是人为的,但是它也是在自然当中的。自然生态可能跟现存的城市空间产生冲突,但它自己也成为新的城市环境的一部分。
▲ 人民城市价值体系:“迭代进化”的生态共同体
地球上没有城市是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生态?让我们地球恢复没有人类以前好吗?不好。到处郁郁葱葱,到处瀑布,到处都是动物,只是没有人,这好吗,当然不好。我们追求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中国古代有很高的智慧,叫做天人合一。当然那更多指的是个人生活的天人合一。在自然环境里面造个房子就天人合一了。上海市又怎么进行天人合一?
昨天电视台播出一个关于北京家燕的故事。北京的某个胡同的一个屋檐下的一个燕窝,在房子整修中没有铲除它,而是小心翼翼地帮它连同里面的雏鸟帮了个家,然后又设法引导归巢的燕子找到那个被移走了的家和还在巢里毫无知觉的雏鸟。令人感动。
我们谈生态、谈可持续、谈减碳就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与生活方式。因为这就是我们自身生存的前提。
5、“传承不息”的生命共同体:文化传承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城市的生命是文化传承。因此,符合生命体发展的有机更新和激发历史空间的当代活力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 人民城市价值体系: “传承不息”的生命共同体
人得生命并不长,但人类的生存应该延绵不断。人类创造了文明,而这文明拥有永恒的精神价值。所有人造物都会毁灭,我们今天保存历史文化遗产,就是要保护它后面所隐藏的精神的价值,也就是文明的本质。从这个意义来讲,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际上最终是保存我们的人类文明。而文明是一层层堆积的,是在不断传承中得到发展与升华的。
我们每一代人都应该为人类文明,人类精神做出我们的贡献。但是作为个体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及其有限的。我们今天文明所达到的高度都是几十代几百代人,一点一点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有一个非常重大的责任,是把我们前人那么漫长的岁月抵御那么多自然人文灾害保留下来的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好好保护并小心传承下去。当然我们也有责任在里面加上一些我们这一代所贡献新成果。
我反对厚今薄古,我赞成厚古薄今。因为你一代人再怎么伟大也不可能把前面所有祖先的智慧全超越了,每一代人更多地是一个文明遗产的传送者,传送过程当中加进这一代人的新贡献。
结语 & 评论
▲ 人民城市价值体系
最后我用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的几个论断来结尾。我坚信,城市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城市是非常复杂的复杂系统,对这个复杂系统进行简单价值判断很难,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判断。但最终判断城市好不好,其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看人民是否满意,人民是否幸福。
今天讲的是我非常粗浅的一点思考。欢迎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