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飒江风中,芦苇泛白,荻花摇曳。昔日的仓库变身“网红”打卡点,昔日的制皂厂变成“皂”梦空间。初冬之际的上海杨浦滨江,洋溢着别样活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滨江考察时,对上海的城市发展深情寄语。在持续推进的基础上,2020年6月上海专门召开市委全会,通过贯彻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意见》。
两年来,上海做了什么?取得了哪些经验?还将如何发力?总结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近日召开人民城市建设座谈会。通过将这一重要理念融入思想、付诸行动,一幅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画卷,呈现在世界面前。
回答一个根本问题:依靠谁、为了谁
人民城市建设座谈会在沪召开
最近召开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人民至上”作为党的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建设人民城市,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工作中的直接体现。
从“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总书记的重要思想一以贯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总书记两年前提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集中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实践。
“学习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后,规划学界普遍感触很深、收获很大。”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帆说,规划资源系统提出,要把“人民性”作为上海规划工作之魂。“比如,大力推动旧区改造,按照‘一地一策’逐项解决历史旧账。再比如,坚持开门办规划,让老百姓共商社区需求、共建社区家园。”
上海徐汇区徐家汇街道的乐山路上,曾有一块杂草丛生的空地,常被私堆建筑垃圾。街道整治之后,这块清理出来的空地用来干什么,居民议论开了。老年人想设健身点、上班族要增加停车位、阿姨们建议用来跳广场舞,几方拉开阵仗、互不相让。最后,街道邀请楼组长、居民代表现场商议,决定设一个集中晾晒点,并取名“乐来晒”。现在,这个“乐来晒”除了晾衣,还成了社区议事厅,居民笑称“乐来晒”为“老来赛”。
“只有尊重群众意愿,才能形成‘最大公约数’。只有先让群众‘点菜’,才能赢得群众‘点赞’。” 徐家汇街道党工委书记万小岚说。
凝练一个目标愿景:“五个人人”引发共鸣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讲话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管总”的思想、“点睛”的论断。为更好彰显这一重要理念的感召力、凝聚力,2020年年中举行的上海市委全会,提出了“五个人人”的目标愿景。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五个人人”刚一提出,就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共鸣。
“五个人人”为何引发共鸣?因为它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体现了受益群体的全覆盖、需求回应的全方位、城市发展的全参与。“简而言之,这是新时代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宣言书。”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刘建军认为。
今天的上海,朝气蓬勃、流光溢彩,置于全球看也在翘楚之列。建设人民城市,意味着上海发展创造的机会、带来的福祉,不是被少数人享有、部分人享有,而是为了全体人民。
以住房这一基本民生为例,上海最新提出,“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间)以上,达到同期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40%以上。相关实施意见还特别提到,这些保障性租赁房的申请对象不限户籍、不设收入线,租金在市场水平的九折以下,后续调价年涨幅最高不超过5%。
“上海将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既帮助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居住问题,又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一线劳动者提供‘一间房’和‘一张床’的供应。”上海市住建委主任姚凯表示。
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在上海立足、发展、出彩,在这里筑梦、追梦、圆梦,正是“五个人人”的魅力所在。从“五个人人”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城市发展与自己是息息相关的,进而对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产生共识、共情、共鸣。
把握一系列本质要求:“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寸土寸金之地,世博文化公园开门在即
黄浦江东岸,总规模约200万平方米的世博文化公园建设施工已进入冲刺阶段。除了标志性的“双子山”景观,园内还设有大歌剧院、温室花园、国际马术中心等休闲好去处,建成后将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沿江公园。
滨江寸土寸金之地,近2平方公里的超大面积,有人估算,市场价值超过1000亿元。然而,上海的选择不是盖商务楼、搞大开发,而是用来建设公园绿地,让市民游客得以走进、休憩。按照刘建军的看法,贯通后的上海“一江一河”岸线,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最“豪华”的公共空间之一。
上海这一举措,释放了什么样的信号?在李强看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需要把握充分体现本质性、指向性的实践要求,深刻认识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人本价值、生命体征、战略使命、精神品格、主体力量。
从根本属性来说,上海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不是国外城市的再版、翻版,而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城市建设的新版。“上海的城市建设可以借鉴西方经验,但不能全盘照搬。要坚定方向和自信,让中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从人本价值来说,就是“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对城市的期盼,从过去的修路架桥、菜篮子米袋子,转变为更多的公共空间、更美的生态环境。呼应这种需求,上海把一些经济价值极高的土地用来建设公园绿地、健身场所、文化空间。黄浦江畔“跑族”云集、苏州河上赛艇翻飞,上海在“一江一河”建设中不断给群众提供更优的公共服务。
“不能简单算小账、经济账,要多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民心账、算综合账。”对人本价值的注重,已成为上海全市上下的行动自觉。
从主体力量来说,上海坚持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城市的发展没有局外人、旁观者,关键是让大家能够有序参与进来。
从遍布全市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到创设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上海更加精彩。“我们要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把群众的‘想法’变成工作的‘办法’,把群众的‘金点子’变成发展的‘金钥匙’。”上海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说。
办好每一项民心工程:发扬“螺蛳壳里做道场”精神
今年1月至10月,上海全市已完成加装电梯1002台,正在施工1504台,提前完成1000台的年度目标。在不少街镇,加梯工作从单个门洞向“整小区”“整居委”推进。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建设人民城市的过程中,上海围绕养老服务、幼儿托育、旧区改造等,集中推出16项“民心工程”。李强指出:“要以实施民心工程为重要突破口,让群众感受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暖意、惬意、诗意。”
办好每一项民心工程,首先要聚焦群众的烦心事。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针对一些老大难,动真感情、下真功夫,不能光作“技术判断”,而要作“价值判断”。对群众有利的事情,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
过去,上海流行一句俗语,叫“螺蛳壳里做道场”,形容利用狭窄的场地、简陋的条件做成精妙复杂的事情。在推进民生工程的过程中,这种精神被进一步发扬光大。
针对非旧改地块的“拎马桶”问题,很多区域推行“一平米卫生间”,帮居民圆了用上抽水马桶的梦想;一些社区利用闲置的边角料空间,打造“一平米小菜园”,让居民有了“农夫、山泉、有点田”的田园体验;不少街区深入挖潜、见缝插绿,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为城市增添了呼吸孔,也为市民创造了好去处……
既要满怀真情、多动脑筋,又要注重高品质、增强体验度。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武康大楼,原来周边密布电车线和电线杆,让人“拿得起相机、按不下快门”。经过架空线入地整治和“中药调理”式修缮,成为城市文艺新地标。上海党代会报告提出的“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公园宜休憩”,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构建一整套治理体系:坚持“系统治理、科学治理”
上海上线国内首个“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
常住人口超2400万、市场主体270多万、轨道交通运营里程700多公里、电梯24万余台……超大城市作为复杂巨系统,治理起来本身是世界性难题,上海面临的挑战更甚。李强表示:“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上海需要深化对城市治理带有规律性、系统性的认知和把握。”
超大城市治理有哪些规律?首先要认识到,城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系统治理、科学治理”。顺应这种规律,上海近年来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以两张网建设将城市的服务体系与管理体系融为一体。
秉承让市民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的理念,上海“一网通办”已接入近3400项服务事项,累计办件量约1.7亿件。归集各种电子证照超过600类,总数突破1.5亿张。上海“一网统管”通过遍布全城的传感器、摄像头,将气象、交通、安全等八大方面、430多类、1万多项指标纳入其中,实时感知城市生命体征,努力实现“治未病”“防未然”。
游人如织的田子坊,是上海备受欢迎的打卡地。游客爱她的光鲜文艺,居民爱她的烟火气息,管理人员看到的却是可能存在的种种安全隐患。通过接入各种烟感设备、客流眼,田子坊成为上海实施数字治理的最新应用场景之一。
“未来,上海还将迭代升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出具更加精准的‘城市体检报告’,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丽说。
城市治理还必须更好实现重心下移。在上海浦东新区,看病、助餐、养老这些百姓常用的服务和资源,在家门口都可以搞定。通过资源下沉,浦东的“家门口”服务菜单不断“上新”。比如村卫生室的药品,就从原来的约150种增配至现在的300余种,增长约100%。
强化制度供给也是城市治理的应有之义。抓有形的项目、平台、载体,各级政府往往得心应手。上海提出,要在制度供给持续发力,进一步完善“1+N”的制度政策体系。
人人为之向往,人人起而行之。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样本”。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