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毅松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
上海历来坚持“有机疏散、多心开敞”的规划理念,不断探索新城在市域空间格局中的作用。未来的全球竞争将越来越体现在区域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作为新时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的重要区域,长三角城市群将在世界城市发展和产业分工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编制时,立足市域、放眼区域,选取位于重要区域廊道上、发展基础较好的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5个新城,将其放在长三角城市群网络中再审视、再认识。
2021年,上海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格局,可以说,在“十四五”关键窗口期推进新城发展正当其时。本次新城规划建设不是传统的“中心城+郊区”模式,也不是既有区域的简单延伸和中心城区的“梯度转移”,更不能把新城定位为上海郊区新城,而是需要在新时期回答好新城“新”在哪里、“特”在何处的时代命题,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实现对既往城市建设实践的全面超越。
新城之“新”,首先是发展格局之“新”,即立足于全球城市网络,把新城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网络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从市域全局发展的角度,促进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均衡布局,使新城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次是规划目标之“新”,从纽约、东京等国际城市发展经验来看,城市发展更加强调构建多维度、综合性的目标定位。新城的规划也必须强化综合性节点城市功能的培育,围绕现代便利、生态宜居、富有活力,不断改善和提升新城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强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倾斜力度,每个新城至少拥有一所高校、三级医院、运动中心以及市级文化场馆,培育和壮大一批产业集群,形成富有个性与特色的城市名片。最后是价值导向之“新”,城市规划教育奠基人金经昌先生说过:“城市规划是具体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本次新城规划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主体来统筹谋划。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实现街坊的“小尺度、集约化”,单个面积控制在2 hm?左右。打造人性化慢行活力街区,建设贯穿全域的慢行网络,使拥有独立路权的慢行网络密度达到10 km/km?。建设生态宜居环境,实现步行5 min 进园、20 min 进林带、1 h进森林,新建建筑100%实行绿色建筑LEED标准。
新城之“新”,离不开“特”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撑保障。一方面是工作机制之“特”。本次新城规划建设的推进协调工作由市规划资源部门牵头,这体现了新时期的新城规划建设,更需要重视规划引领和空间资源保障的作用。我们坚持高品质规划引领,专门研究制定了《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指导新城城市设计,对既有规划进行再提升,形成新城发展的“一张蓝图”。同时,高品质规划离不开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运营管理,在一张蓝图的引领和统筹下,进一步搭建了“1+6+5”的工作推进平台,与6 个相关委办局和5 个新城所在区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各方整体联动、齐头并进的工作态势,加快提升新城新城建设集聚度和显示度。另一方面是政策支撑之“特”。聚焦人才、土地、财税等关键要素,破解新城发展的关键瓶颈。如:为加快人才集聚,明显缩短新城居转户年限及相应加分政策,统筹全市公共服务等工作岗位向5个新城所在区倾斜;为保障项目用地,加大建设用地指标奖励、指标统筹和周转支持力度;为平衡建设资金,从土地出让收入返还、基础设施投资、产业财税等多渠道增加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市级补贴和返还力度。通过以上有力的政策支撑,并及时做好后续政策评估、储备和动态优化,加速各类要素资源向新城集聚,全力将新城打造成为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