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成都卫星城 破解“城市病”新样本

2014-10-11 10:32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党 鹏

原标题:产业溢出效应明显,七大卫星城破解“城市病”

对于居住在成都郊区龙泉驿城区的马东风来说,从10月份起就不用再倒腾两三趟公交车到成都市区办事了。家门口的地铁2号线可以直接穿过整个成都市区,甚至与成青快铁无缝对接,可以坐到青城山脚底下。“我们已经开始享受到卫星城带来的生活便捷了。”马东风愉快地说。

“成都将构建‘1个特大中心城市+7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的城镇骨架。”谈及成都市即将出台的“卫星城”总体规划,该市规划局总规划处潘振处长解释说,1个特大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直管区)构成,7个卫星城则如卫星环绕星球一般,由龙泉驿、温江、新(都)青(白江)、郫县、双流、新津、都江堰等周边城市构成,“从而破解城市病,大城市发展不再是摊大饼的格局”。

就此,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指出,治疗大城市病,必须挖出病灶,解决其核心问题——城市居住人口过密且持续攀升,导致土地、交通、配套资源的紧张,将向空中延伸的城市空间平面铺开,设置多层次城市系统构架,推进新型城镇化体系,构建以特大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卫星城、卫星城环绕特大中心城市的“交互性”城镇骨架,才能最终为成都人民提供幸福感更高的品质生活。

产业溢出

去年年底,成都市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到,2014年成都将“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统筹发展”,进一步肩负起全省“首位城市”发展责任。同时,成都作为“成渝经济带”上的重要一极,其未来的经济、产业发展承担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目前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已为255家,这其中有超过100家企业都集中在成都高新区,可见成都也已成为了海外资本、沿海资本“西进”战略中的一处高地。在其聚集效应显现的同时,由于人口、产业等在中心城区过度集聚导致的城市病问题也因此发生。

对此,多位专家学者指出,在这一背景下,必须看到成都吸引投资、产城发展的速度正在、也必将逐级增长,大量的新进项目和随之而来的就业岗位让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压力随之增大。而无论是对人而言,还是对城市而言,长期积蓄压力,则会造成“亚健康”状态,出现一系列病状。因而为中心城市“减压”刻不容缓。“如何将中心城区的功能外溢分流出去,已经成为城市决策者迫切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建设“卫星城”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从国外卫星城承接功能外溢的发展阶段来看,最先向卫星城转移的是制造业,然后是商业、零售业,最高级是商务办公业,且在转移过程中不单纯是吸收,也伴随着产业的升级调整和优化。

“成都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提出过卫星城建设,但彼时的卫星城只能称之为‘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只是晚上在那里睡觉休息,当地的消费、产业、配套较为滞后。而目前,成都的卫星城将更重视‘城’的概念,将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应该是现代化的。同时用完善的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就扩散到卫星城去。可谓是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潘振表示,这为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抵消了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按照规划,成都的中心城区人口将控制在700万以内,同时围绕中心城区打造的7个卫星城,将分担并转移中心城区的功能、人口和产业。

在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看来,随着成都的不断发展,各颗“卫星”已经在自己的优势基础上逐步完善,渐渐分担起了中心城区的部分功能。比如青白江区和新都区、新津县分别分担了成都中心城区的物流功能、新材料产业,并得到科学分解;都江堰则根据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分担着文化、旅游的功能;龙泉驿区已逐步形成以中高端和新能源汽车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分担着制造业的功能……

“以前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现在通过承接市中心产业溢出的项目,使得我们的工业也实现了提档升级。”新津县工业园区(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黄辉表示,新津的食品、机械加工、新材料正沿着“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两个方向推进。

1/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