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1+4+N”创新空间布局 打造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

2022-05-07 10:43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记者 宋妍妍

昨日,《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系统谋划了成都科技创新的五年“作战图”。

《规划》全文共11章,突出“四个面向”战略导向,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成都将优化空间、技术、平台三大布局,提升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城市治理三大能力,强化创新策源、创新人才、创新生态三大支撑,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构建创新空间布局 联动打造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规划》明确,到202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初步建成,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同时,展望了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枢纽。

《规划》提出,立足成都构建“1+4+N”创新空间布局,联动打造“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创新枢纽”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主干带动、干支联动、成渝互动,加快实现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构建区域联动协作、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1+4+N”创新空间,“1”指“一核”,即成都科学城;“4”指“四区”,即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成都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N”包括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科创空间、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和德阳、眉山、资阳高新区等成都都市圈范围内的创新节点,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同时,成都将构建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打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构建“一带一路”创新枢纽,构建链接国际国内的创新高地。

“《规划》首次提出创新空间布局,就是要强化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极核引领、优化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承载、深入推进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布局和城市空间格局协同融合。”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

打造全链条创新体系 构筑科技创新中心策源承载地

《规划》进一步强化了成都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

构筑科技创新中心策源承载地。《规划》提出,围绕重大战略领域方向,以城市新区为重点承载,成都将高水平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标准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高起点建设天府实验室、高品质建设科创空间,整合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发挥在蓉高校院所、创新团队重要作用,打造“从0到1”原始创新突破、“1到N”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一体贯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优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规划》提出,把握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加速向重大创新平台汇聚的重要趋势,强化建设战略科技、产业创新、功能服务三类创新平台,承担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研究,保障创新资源要素高效流动、集聚转化,着力形成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创新平台体系。

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布局战略科技平台,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先进能源、空天技术等前沿领域,形成空间高度聚集、学科方向关联、功能互相支撑的重大基础设施集群,并以此为依托布局前沿学科交叉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将前瞻部署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带动高端创新资源集成攻关和重大创新产品孵化转化;完善功能服务平台,将围绕创业孵化、先进算力、技术转移、中试共享等方面,加快平台建设。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聚焦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突破“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制造标志性整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力争在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其中,布局面向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将在“无人区”中育新机,分层次分阶段布局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及数据服务、量子互联网、6G、脑科学等前沿技术及未来产业;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包括新一代信息、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先进能源、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发展现代服务业融合支撑技术,探索新兴技术在金融安全、数字文创、物流服务、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协同创新和融合应用。

同时,《规划》提出,到2025年,以市场为导向的碳中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成型,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零碳经济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