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层面启动编制“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全局性规划的同时,沿线地区也在加紧做前期的研究,并开始编制本地区的丝路经济带的规划,而其中不乏正面交锋,例如多地将自身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
地方竞相规划
去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共同主持召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座谈会,开启了规划的编制工作。
日前,《中国证券报》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等部门已起草“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促进新疆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新疆北、中、南三条通道的布局构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研究室主任赵德儒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新疆正在做一个总体规划,初步规划把新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和五大中心。另外,一些专项规划还在讨论之中。
去年11月召开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八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努力将新疆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建设成国家大型油气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陕西省发改委主任方玮峰也向《陕西日报》表示,陕西正在抓紧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段的规划方案,目前已经有了框架,具体工作已经开始做。其战略规划是把陕西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
而早在去年11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实施方案》。
同样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代表团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一份全团建议。建议提出,充分发挥重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重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两带建设的枢纽。
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勇向本报记者介绍,重庆定位为“两带一区”,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以及打造中国内陆自由贸易园区,相关部门正在做调研,现在还处于调研阶段。
另外,没有纳入到丝绸之路经济带范围内的河南省也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提出河南的“三段论”: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是物流,物流的载体就是郑欧班列,因此,作为物流集中的起点,郑州位置最佳。河南也启动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研究。
争夺起点和自贸区
去年底,参加上述两部委座谈会的14个省份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西部9省区市,以及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海南等东部5省。在国家的规划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联系在一起的。但中部没有省份纳入,一些省份正积极争取加入。
不仅如此,各地的规划或者前期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争取自身的战略支点,其中不乏正面交锋的。比如,在这些定位和规划中,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就被多个城市提及。这一争论首先发端于西安和洛阳,随后又扩大到重庆、郑州和连云港。
按照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路线,西安和洛阳都曾经是起点。不过,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向本报记者表示,西安在历史上就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而且是在繁盛的西汉和唐代,洛阳只在东汉时期作为起点。
依托渝新欧铁路和郑欧班列,重庆和郑州也加入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争夺中。李勇此前也向本报记者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狭义的丝绸之路,目前渝新欧占到对欧货物运输的70%。而郑州提出其地处中原,有利于货物集散,随着郑欧班列开通,应该把郑州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
连云港市方面也提出,作为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要把连云港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方桥头堡。而同样没有被纳入到一带一路的江西省也宣称,江西是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江西的理由是“海上丝绸之路又被誉为海上陶瓷之路,景德镇的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最大宗的商品”。
另外,基于这一国家战略布局的机遇,在这些定位和规划中,多地申请建自贸区,比如重庆和成都均提出建设中国内陆自贸区,其中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比如重庆和成都均提出建设中国内陆自贸区,其中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表示,要主动参与中国与中亚国家自贸区谈判,争取在新疆设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园区。
陕西现在正在编制和申报西安自由贸易园区建设方案,按计划将于6月份拿出来。西安规划设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区,将建设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使领馆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商贸中心五大中心。
另外,连云港利用去年建港80周年的时机,也在积极申报建设中哈连云港自由贸易区和连云港自由贸易港区,并在此基础上申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区。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