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施卫良:微时代与云规划

2014-10-13 09:32 来源:cityif 作者:施卫良

1、云规划的背景

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多数城市的发展也在从快速生长期进入稳定成熟期。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原有的宏大愿景式规划正在悄然改变,大量扩张型规划在向存量型规划转变,在旧城更新中倡导的微循环理念正在越来越多地付诸实践,设计师们也在从大尺度的规划设计转向微胡同、微杂院、微公园的实践探索。在今年的规划年会上,针对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的主题,不少专家提出与以往的“大规划”相比,如今规划进入了转型与改革的“微时代”、“小时代”。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大数据、社交网络和自媒体的兴起,让每一个微小的个体变得不容忽视,微博、微信的迅速传播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草根的力量。从微博、微信到云计算、云服务的技术革命,带动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这种变革体现出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微小元素的资源集成效应;第二、互动与共享的生产生活方式;第三、信息与技术的扁平化传播和易扩展性。

如果我们用“微时代”来表征这个时期的社会特性,那么应对“微时代”的规划应该是一种“云规划”。这种规划更趋向于一个云平台,提供集合的技术服务与交互式体验,提供互动与共享的多专业协同,提供规划师与政府、市场及社会的沟通协作平台。

2、云规划的实践

云规划1.0——数据平台

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云规划最先体现在数据集合与数据分析的应用上。越来越多的的规划及相关领域的学者关注利用大数据和开放数据开展定量城市研究,并以此来支持规划的编制和研究。我们规划的依据不再是特定的统计资料和现状调查,而是利用大数据来获取所需要的空间信息。

例如开放街道地图(OpenStreet Map)等开放地理数据使我们可以在不具备官方测绘资料的情况下开展城市研究和规划工作。北京规划院曾开展了《多源社会数据的智能获取与规划应用》课题,对互联网上的主要开放和半开放数据资源——尤其是开放的地理信息资源进行了探索和分类,并针对不同网站特征收集和开发了若干抓取工具,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数据获取工作,生产了一套由点、线、面和社会属性(来自于政府资源网、企业黄页和安居客等房地产信息网站)构成的新空间数据。这些数据成了北京规划院开展诸多规划和研究项目的重要数据支撑。在具体应用上,利用公交刷卡记录研究北京的通勤出行、职住均衡关系,利用位置微博和签到信息研究北京的城市功能混合程度等,其研究结论都应用于北京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相关专题研究之中。

对公交IC卡数据挖掘:通勤轨迹与时间

相比其他传统行业,大数据带给城乡规划的影响更显著,城乡规划要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要研究大数据中所反映的人的活动、移动和交流方式,我们的规划编制、评估和管理方式也必须适应和利用好大数据的云平台。

1/41234>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