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成都市陆续启动了未来公园社区的建设。成都高新区瞪羚谷未来公园社区、锦江区白鹭湾未来公园社区、青羊区文家未来公园社区、武侯区芙蓉美谷未来公园社区、金牛区天府艺术未来公园社区、成华区北湖未来公园社区……
这些未来公园社区的建设,是要推动公园形态与社区肌理相融、公园场景与人民生活相适、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相宜,最终实现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助力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7月7日,记者从成都市住建局获悉,成都还将不断建设未来公园社区。那么未来公园社区该怎么建?建成什么样?
日前,成都市住建局出台《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建设导则》),据该局城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导则》以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和省委、市委最新要求为政策依据,根据《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规划导则》和国家、省、市相关技术文件和规范标准,结合社区未来发展趋势,分别从城镇类社区、产业类社区、乡村类社区对成都市市域范围内的新建和改造类未来公园社区的建设要求和指标体系进行归纳总结,在“安全、宜人、智慧、低碳、健康、共享”的目标指引下,建设导则立足“建筑环境、绿色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智慧韧性”5个建设维度,聚焦“绿色建筑、生态融合、低碳生活、海绵城市”等20项核心建设内容,构建“绿色建筑、光伏建筑、立体绿化、公交站点、慢行空间”等44个建设指标,最终形成“5+20+44”的指标体系。
建筑环境建设
在“建筑环境建设”维度,《建设导则》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目标,重点突出绿色建筑、生态融合、低碳生活、海绵城市4个核心建设内容,通过对绿色建筑、光伏建筑、装配式建筑、社区微生境、立体绿化、社区风廊与降噪措施、新能源停车位、绿色开放空间、社区水资源利用、多级社区海绵设施10个建设指标的约束和引导,助力未来公园社区建筑环境的营造。
如何建?以“绿色建筑”指标为例,《建设导则》明确,在城镇类和产业类未来公园社区建设中,新建民用建筑执行不低于72%的节能设计标准。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还将推动建筑节能改造全面融入城市有机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实施老旧建筑的节能、减排、节水、降噪等绿色化改造,同步改造率达到80%以上。乡村类社区则鼓励实施。
在“立体绿化”指标中,《建设导则》提出,构建下沉、平地、退台、屋顶与立面等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6米以下挡土墙宜采用装配式生态绿植挡土墙;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的新建公共建筑,建筑高度≤40m的,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比例不小于65%。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内的公共,建筑高度≤40m的,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比例不宜小于50%。
其他墙体、邻避性市政公用设施、高架桥、立交桥、天桥等宜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可采用节水型屋顶绿化;鼓励居民阳台绿化。
绿色交通建设
未来公园社区离不开便捷智慧的交通体系和设施,因此在“绿色交通建设”维度中,《建设导则》主要从公共出行、绿网慢行、智慧交通、共享停车4个方面出发,从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公交站点、慢行空间、慢行环境、公交站点智能化、智慧交通设施、共享停车位,以及机械立体停车设施8个建设指标来织补社区慢行网络功能,搭建社区智慧交通平台和健全社区停车服务,切实解决未来公园社区中可能存在的交通问题。
那么公交站点怎么建?“公交站点”这一指标要求,公交停靠站点停靠站台宽度不宜小于3米,公交停靠站长度根据站点周边人口密集度,客流量大小、车辆长度、线路车次综合考虑,不宜小于30米。
公交停靠站可结合社区综合体设置于综合体首层;更新改造社区当条件受限制时,站台宽度不小于1.5米,且保证乘客可站立空间宽度不小于1米。
公交停靠站点应加强绿化打造,鼓励立体绿化与艺术装置的运用与设置。加强交通标识的可见性,设置公交地图提供站位、线路及周边换乘信息,换乘节点应提供清晰的标识与指引系统。
而对于“慢行空间”这一指标,《建设导则》明确,要完善慢行配套设施及无障碍设施,设施配置不得影响慢行通行。新建社区非机动车道宽度不低于3.5米,步行有效宽度宜达到2.5米以上。宜采用物理隔离的方式实现机非隔离,人非隔离。
城镇生活社区过街间距宜≤250米;产业社区过街间距宜≤400米。路面宽度大于30米或穿越车行道的人行横道大于16米时,应设置安全岛,宽度不小于2米。更新改造社区宜利用既有空间进行非机动车道改造;街道可采用交叉口缩短、非机动车停车前置等措施保证过街安全。
市政设施建设
“市政设施建设”这一维度,密切关系居民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体验。因此在这一维度中,《建设导则》将核心内容聚焦于市政道路、市政管网、环境卫生和绿色能源。以“安全、宜人、低碳、智慧”为目标,对交通稳静化措施、街道空间一体化、优化道路结构、地下管廊建设、信息化管网配置、生活垃圾收集站、社区服务驿站、绿色能源供能系统、社区多元充电设施9个指标进行控制引导。
例如,“优化道路结构”这一指标提出,生活、商业、景观类道路要合理压缩机动车通行空间,提升慢行空间,保障慢行环境安全、舒适。交通、产业类道路要在保障慢行安全的前提下,重点考虑机动车通行空间,保障机动车高效通行。
“社区服务驿站”这一指标则明确了,社区服务驿站建筑形式应以景观化或隐藏式建设方式,呼应公园城市特征,或结合社区公园、社区综合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整体考虑,整体考虑时应在明显位置设置独立对外出入口。功能应配置公共卫生间,第三卫生间、母婴室、休息厅、管理间、工具间等功能,以及饮水点、区域导视、垃圾箱、照明等设施。
驿站建筑最低应满足标准绿色建筑标准级要求,公共卫生间选用节水设备、器具,用水效率等级应达二级及以上。洗手盆应采用感应式或延时自闭式水嘴。更新改造类社区可利用既有闲置空间设置移动厕所或集成箱体式厕所。
公共服务建设
“公共服务建设”这一维度包含5项内容:健康医养、人文教育、休闲消费、创新创业。具体指标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托幼、综合超市、便民商业网点、创新共享空间,以及创业住房保障。
在“社区托幼”建设指标中,《建设导则》提出,社区按服务半径配置幼儿园。幼儿园不少于6个班,建筑空间和室外场地功能配置完善,各班分设活动场地,园区应设共有活动场地。配置课后服务托管中心,覆盖全学龄段。布局适合幼儿生活和开展游戏活动,为幼儿成长提供更安全更健康的环境。同时对于城镇类和产业类社区,导则还强调应加大对2岁以下托育服务资源的扩充。
“综合超市”指标方面,社区内设置至少一处综合生鲜超市。应包括有水区(水产区、鲜肉区、冷鲜家禽区)、无水区(蔬菜区、水果区、禽蛋区即普通内铺),有条件的可设置生鲜加工、生鲜配送、社区食堂等社区便民公共服务设施。另应设市场管理办公室、库房、农残检测室、配电房、公共卫生间。综合超市可结合商业、娱乐设施整体叠建开发,优先在 1-2 层设置。形成功能复合,服务便捷的社区商业,使生活更便捷。更新改造社区条件有限时,可建便利店提供相应服务。
智慧韧性建设
“智慧韧性建设”维度所包含的内容为:智慧管控、智慧物业、安全韧性、社区服务。具体指标包含智能感知设施设备、CIM平台及BIM技术应用、物业服务设施、功能配套设施、应急避难场所、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社区智慧水务、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综合体。
例如在“功能配套设施”指标方面,社区内应配建快递服务用房、智能快件箱、无接触送餐柜等功能配套设施,并配置相应监控设施,实现功能配套设施周边监控无死角覆盖。快递服务用房宜配置等候空间,分拣空间,消毒室等,且应配备与空间面积相适宜消防设施、设备与器材。除此之外社区内还应配置周界防护设施、住户安防设施、公共区域安防设施以及监控中心。考虑到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乡村类社区不做上述指标的规定。
在“社区智慧水务”指标方面,新建类社区应加强智慧水务设施的建设,通过水情测报设施、安全监测设施、气象水文监测设施等设备,聚焦社区防汛减灾和水资源调度,搭建全域感知、动态监测、精准调控、协同管理和高效应用的智慧水务平台,打造社区智慧水务应用场景,推动“供排净治”一体化;乡村类社区应依托智慧水务建设灌区一张图,对农业用水、渠系供水实现精准调度。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