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石晓冬:吹响新时代首都规划治理号角

2022-07-28 10:44

导读

2022年7月22日至7月23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年度业务交流大会如期召开。大会以“传承与演进”为主题,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何艳玲做了主旨报告,北规院党委书记、院长石晓冬和总规划师王引在大会上进行了主题发言。

今年北规院首次设立“北规学术月”,年度业务交流大会作为学术月最重要的活动,既是学术成果集中展现的舞台,也是学习切磋思想激荡的课堂。本文为作者在业务交流大会上的主题发言。

1.png

石晓冬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01 新使命

自1986年成立至今,北规院已是一个36周岁的大号青年。36岁的人,是工作中的现实主义者、生活中的乐观主义者。36岁的北京规划人,是英姿勃发的勇者,是顶天立地的壮士,是孩子眼里的英雄,是自己心中的少年。

每一位津津“乐道”的“礼士”,正在从成熟走向更加成熟,展现出最具职业感的一面。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我们也将进入一个全院成熟的年代。

今天,是我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后的第一次业务交流活动,照例还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展现院内同志的深耕,另一个是期待院外专家的点醒。

与往年略微不同的是,我想借用这样一个很有仪式感的时刻,和大家谈一谈北规院的使命,即北规院是什么?我们要干什么?

志向是心性第一师,心存风云之志定能思行高远。先有战略目标、后有生存之道,对一个单位来说,第一要务就是凝聚集体的心志,这是构建“行动共同体”的前提。

人各有志,有共同志向、且有共同利益的人称为同志。不管出自何方,从来到北规院的第一天起,我们便拥有了共同的使命——为大国首都、千年古都、人民之都,做好规划、做好设计、做好研究、做好实施。

那么,什么是好的规划?什么是好的规划师?什么是好的规划院?天下为公、规划与共、方得大同。在我看来,能够凝聚公共价值、保障公共服务、协调公共利益,就是好的标准。

因为,成就自己必先胸怀他人、服务他人,成就的人越多、自己就发展得越好。北规院是一个“人人规划、规划人人”的群体,天然地具有公共治理属性,我们的义务就是成就大国强国首都的规划目标,成就广大群众的公众理想。而只有理解了“公”、支持了“共”,才能引领得了社会最大公约数的“同”。

设计项目不少、规划数据不少、研究案例不断,我们应当庆幸,我们是规划掘金时代的“幸运儿”。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这种幸运的光环首先来自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来自独一无二的首都优势。

要想继续成为新时代首都超大城市规划治理的“弄潮儿”,我们仍须自省、自新。要重新思考规划支持公共治理的时代使命,重新思考自己的资源优势和结构劣势,重新思考服务对象、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的根本需求,做好政治建设、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业务建设、人才建设。

2.png

02 新治理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从一个“帝王之都”变换到“人民之城”。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建设日新月异、首都经济蓬勃发展,社会网络更复杂、主体价值更多元,同时作为首都城市和超大城市的治理结构,也使北京汇聚了全世界最新、最丰富多元、最复杂的城镇化现象。

绿隔、城廓、中轴线,机关、部队、大使馆;大院、公房、驻京办,名校、七环、首都圈……在面对城市高度的多元性、特殊性、复杂性时,在历经多年来的理论拿来和模式借鉴之后,诸如田园城市、中心地、圈层、核心-边缘、增长极、共生、城市网络、全球城市、新城市主义、流空间、空间生产……等“理论”似乎都能解释一些、但似乎又解释不通。

北京就是这样一个精彩的拼图,规划师就是在不断的解释和解构北京,建设和建构北京。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精细化治理意味着建设城市的手变成运营城市的手,适应这一转变需要面对真实的城市规律和复杂的多元主体。

所以,首都规划治理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它是一个各类主体以规划为平台互动响应、在共同决策中形成共同行动的过程。首都规划治理与中国的国家治理一样,到了一个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和组织实践上“无法模仿、只能创造”的阶段。最前卫的理论指导最前沿的实践,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摆脱西方话语体系、实现“纵身一跃”的内在逻辑。

深刻领会党的百年历史的重大指导意义,我最大的感悟是,当下的改革在理论和逻辑上与40年前有着很大不同:一是强调中国特色,要开创我们自己的理论,解释中国奥秘、映射中国现实、指导中国未来,不容机械拼凑;二是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共同富裕;三是自上而下推动,先有新的制度架构的设计图,再层层落实为施工图。

在这个语境下谈规划治理问题,要用治理的视角重新审视规划,使城市治理从增长竞逐的逻辑中跳脱出来。要在规划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理论和不断迸发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创实践导向的首都规划治理新局面。

3.png

4.png

03 新行动

首都发展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北京规划实践的价值取向、技术伦理和行动逻辑转型。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世界、在一个多元共融的动态社会之中,我们能做的就是适应新的角色、又不改变自己的底色。

革新是北规院向上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深度是北规院扎根规划实施的第一生命力。而我们的行动舞台就是规划治理,把国家治理、区域治理、城市治理、乡村治理、基层治理等叠在一块,就是首都规划治理。在这个越来越大的舞台上实践规划、推动治理,我对大家有两个期待。

(1)旗帜鲜明讲政治

我院承担政治机关的技术性、事务性工作,从畅观楼小组开始,就体现了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对规划战略和城市工作的重视。今天,作为一个集市院、省院、都院为一体的规划机构,我们注定要与大国之都同频共振,与强国之治的人民同心,不断完善新时期“党管城市”“营城建都”的工作体系。

今年是建党101周年,为此我们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活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系统观念;十九届六中全会更加坚定地提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新时代首都发展,蔡奇书记最近讲话中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括为“五个规划”,即:首都功能的规划,千年古都的规划,人民的规划,国际化大都市的规划,以及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划。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五个规划”的内涵和意义,学懂弄通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逻辑。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在懂政治的基础上讲政治,才是真的讲政治。规划和治理好政治中心所在地的首都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是一个人工科学的实践过程。不了解政治,机关的人会批评我们“站位低”;不理解政治,甲方也会嫌弃我们“太技术”;不会政治,西城大妈都听不懂你。

城市的治理以物质为基础、价值为主导、政治为关键。城市治理的每一步都在不同治理主体的利益导向支配下,改变着城市的“生产函数”“效益函数”“分配函数”。投射在空间上,便表现为人们对一块土地在经济用途、社会功能、生态价值上的多维需求。

规划是决策的先行官,规划治理连接政府、市场、社会的公共价值,向上关乎国家治理的礼乐秩序,向下则影响每一个社会群体享有的权利。一定意义上说,规划就是治理、规划就是政治。政治是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途径,而规划则是帮助众人参与日常政治、推动长效治理的平台,规划师需要的是一种多向度的“共情处事”能力。

所以,为了科学规划、系统治理,我们要研究政治、理解政治、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手段去串联社会主体、推动落实规划。

(2)脚踏实地抓调研

接近真实世界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调研。无论信息科技多么发达,都需要调研;无论专家干部水平多高,也需要调研。调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印证先入为主的先验之见,而是以真相为目的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超大城市问题集中、矛盾集中,恰恰是开展实证型城市问题研究的富矿沃土。

比起一般城市,我们会先看到一些新城市现象——从快递崛起到线上办公、平台经济,无接触场景如何影响市民生活和城市空间?从二胎、三胎放开到超级老龄化,城市人口结构有无实质性变化?从GDP、GEP到碳中和、碳达峰,考核的综合化指标化对地方治理产生了什么影响?

我们会先遇到一些新治理形态——过去城市社会管理体制为什么从单位制走向街区社区制?当前为什么出现了街巷长、网格长,以及河长、林长、田长?新总规以来为何强化了首规委、城工委、党工委?接诉即办、责任规划师制度打破了什么结构、又塑造了什么结构?

我们会先感受到新的制度安排造成的应力——在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建设转型的背景中,规划应该怎样转型?从规土融合到规建管大循环,规划实施中时空错配、步调不一致问题是否得到更有效解决?如何在优化三生空间的同时,规范有序地满足“动态社会”对用地变更的微观需求?如何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什么样的规划举措能够降低治理成本、激活社会创新?

回答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系统研究、持续不断地研究。只有正视繁荣中的危机、避免发展中的陷阱、解决社会中的矛盾问题,才能做好调研;只有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成果、政策成果、实施成果、影响体制基础的成果,我们才能治城市病、又治“未病”。

04 结 语

回顾我们的规划实践历程,也是一部折射首都发展的断代史,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规划建设领域的城市之变、北京之治、首都之善。每一年,应该说都有突破、都有质变,这是城市客体的发展演化为规划事业带来的机遇。举目前行,中国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已经在悄然改变,过去我们用行动实现历史的未来(history future),将来我们更要用理论指导实践、去谱写和创造未来的历史(future history)。

在这古往今来的转换中,总结和提炼就是记录“小历史”的过程。如果说北规院是一座学院,那么业务交流大会则是一个不拘一格的研修学堂;每年的交流大会叠加起来,其意义就是在传承和演化的脉络中见真相、求真解。

5.png

祝本次交流大会继续取得学术上的成功!愿同志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更多的科学问题、解决更多的实践难题!也希望专家领导们更多指导和支持我们!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