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篇:多个影响深远的战术动作
控制岛内开发强度厦门受惠久远
控制一座城市的开发强度,注意城市环境的最大限度和人口容量,这种意识现在不算很新,但在20多年前付诸实施,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
《战略》指出:“厦门本岛市区应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具体搞分区规划,注意其环境容量问题(包括人口容量和建筑容量),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城市环境的最大限度与适度人口容量,不宜过分集中在中山路和思明路建设公共设施,应向新区发展。为了合理控制城市轮廓,体现城市总体艺术面貌,除了对各分区和街区的建筑层数、高度、形态都要作出规定,并制定详细的图纸,对城市的重要地段,如市中心区、重要干道、风景区、海滨等作出建筑物高度的控制要求和建筑风格的要求,特别有利于协调城市与周围地区自然风貌,体现海上花园城市与特区的风格。”
厦门规划委主任赵燕菁回忆道,当时所说的新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筼筜湖周边的筼筜新区,为了实现这一战略,当时的市政府带头从老城迁出,搬到当时还很荒凉的狐尾山下,记得那时争议很大,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筼筜新区的建设,很好地落实了战略提出的“不宜过分集中在中山路和思明路建设公共设施”的提法。
赵燕菁说,而战略提出的其他几点思路,厦门也一直执行得不错,比如,控制开发强度的理念,贯穿厦门二十多年来城市规划始终,厦门甚至一度规定,本岛商品房套内面积不得小于150平方米,这意味着同样的建筑面积,控制较少的居住人口;而“市中心及干道沿街建筑是表现建筑群体、艺术风貌的重要地段,其空间尺度必须与城市其他部分和外部环境相协调”这一条,也规划执行得不错,厦门是典型的多中心城市,当年规划的几个市中心,鹭江道-中山路、市政府-筼筜湖、会展中心-环岛路,后来都成为城市的重要景观节点,对塑造城市意象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调整工业布局 岛内工厂大量外迁
《战略》提出:“特区经济迅猛发展,必然产生较多的工业三废和生活废弃物,结合城市改造和建设,应逐步调整工业布局,那些耗能多、占地多、运量大、污染严重的工业不能放在本岛,首先对旧有的工业三废污染环境问题分期分批予以合理解决;同时,下决心把一些零星分布于居民区的工厂搬迁,修建一批三废治理设施,特别是污水的治理;新建企业首先考虑轻型的工业。”
岛内工业外迁,也就此成为广泛共识,从90年代后期开始,厦门掀起了多轮的岛内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最近的一批大量工业企业搬迁在2011年启动,400多家岛内企业陆续搬家。
目前,厦门已经形成岛内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商务营运中心、文化创意园区、高端消费中心等研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而岛外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岛外工业园区承接了岛内工业转移,与2002年相比,岛外工业总产值占比上升39.3个百分点,岛内外工业总产值由2∶1调整为1∶2,逐步实现了岛内外产业联动发展。
陈瑞珍认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列,其中环境竞争力位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突显了厦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显著成果,没有当年岛内工业大搬迁的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决定,是很难做到的。
高度关注水污染治理从缺水城市到节水典范
水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在厦门,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到全国平均拥有量的四分之一,全市用水的80%依靠九龙江北溪引水供给,是典型的缺水型城市。
《战略》用3-4页的大篇幅、大量的数据分析了当时厦门面对的水环境问题,尤其将筼筜湖整治、工业废水直排、海域环境状况、饮用水源水质状况等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并重点提到了北溪饮水渠和坂头水库的保护,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排筼筜湖,日东桥水库水质污染等多个具体问题。
陈瑞珍告诉记者,《厦门经济特区水资源条例》划定了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建立优化配置的水资源供给体系和完善有效的水环境保护体系,工作重点一是饮用水源保护;二是改善水环境、海域环境质量,围绕这两方面重点展开水环境专项整治,十余年来全面改善和提升了水环境质量,让江河湖海得以休养生息。
而从今年4月起,厦门开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其核心是“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提高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厦门规划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市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9.34亿立方米以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7%以上。
在所有厦门市民关切且《战略》重点关注的筼筜湖整治上,经过多轮的连续改造,尤其是2011年厦门市政府再次投入5.6亿元实施筼筜湖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措施涉及截污、清淤、提升水动力、改造驳岸、提升景观等多个方面,成就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综合治理,筼筜湖、海沧内湖和天地湖目前已经重现鱼虾嬉戏、白鹭云集的自然生态景观,成为厦门亮丽的城市名片和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而且在房地产开发、排洪防汛等方面也取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
匆匆25年,在《战略》指引下,厦门经济特区的水资源管理,已经进入了管理法规化、供给保护体系立体化、措施多样化、污水资源化的成熟阶段。到2013年,厦门市工业重复用水率达92.50%,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分别为20.57吨、13.14吨、13.2吨、13.11吨,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万元GDP节水型企业(单位)覆盖率超过了2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3.50%,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奖”和“全国节水型城市”称号,实现了从缺水型城市到节水型城市典范的蜕变。
2/2 | < | 1 | 2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