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红包。”这对于许多城市的居民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梦想,然而在美丽的旅游城市—海南三亚,它早在2010年就变成了现实。难怪消息一出,立刻在网上引起了各种“羡慕嫉妒恨”。
5月5日,三亚市宣布向62万居民
(包括本地户籍城乡居民和连续6个月以上参加三亚市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的非本地户籍人员)派发第9次物价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360元,共计2.23亿元。
2010年,三亚首次启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为全市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发放物价补贴。截至目前已累计投放财政资金13亿元。
对一个城市来说,发放“全民红包”是否显得过于慷慨?三亚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三亚人眼中,30年间,三亚从原来那座北纬18度的小渔村摇身变成了“国际旅游城市”,随之而来的高物价已经记不清持续了多少年,仿佛它与生俱来,又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在全国旅游城市中,三亚无疑是 “特殊的一个”—在其GDP中,旅游收入一家独大。三亚市统计局显示,2013年三亚GDP为373亿元,旅游总收入就达233亿元,占GDP的62%。同样是去年,这一数据在同属旅游城市的青岛、杭州只有11%、19%。而且三亚近几年的CPI水平也明显高于全国。
繁荣的旅游业,并未使三亚市民的收入得到太大提升。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三亚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460元,而在杭州和青岛,这一数据分别是43868元、35227元。
雪中送炭,总比锦上添花来得实惠。三亚发放的“全民红包”,到底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进一步的现场调查发现,三亚的“全民红包”,表面上是对居民生活的直接补贴,更深层次则隐藏着政府对当地高物价的焦虑和担忧。
《《《
住房
三亚房价几年涨几倍:“商品房都是外地人买的”
榆亚路1号,距离三亚市市委大院门口50米处,50岁左右的本地人陈阿姨经营着一家小卖部,卖些饮料、零食和当地特产—椰子。虽然老伴中风后没了养家的能力,但由于是事业单位的职工,陈阿姨家里住的是单位的家属房。
这间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小卖部,让陈家一家三口在每月两三千元的生活花销之外 “活得虽不是很富裕,但也不是很困难”。
但在三亚,像陈阿姨这样有家属在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的本地人并不多。陈阿姨说,只有自己家里有地盖房子可以租出去当地人收入相对好点,陈阿姨指着对于斜对面高高矗立的鸿洲时代海岸的小区房说:“这些商品房都是外地人买的”。
根据三亚市统计数据,2009年全年的房屋销售均价为11154元/平方米,2010年价格则暴涨至18319元/平方米。
公务员杨杨:买房不可能,好在有保障房
高企的房价,对于三亚人来说可谓不能承受之重。
新浪乐居的数据显示,陈阿姨所说的鸿洲时代海岸下半年即将开盘的西区四号楼均价达到40000元/平方米。
房产中介小李告诉记者,即便是目前时代海岸正在清售中的3号楼,价格也在24000元~32000元/平方米,均价达到27000元/平方米;二手房价格也不低,“现在是22000元/平方米”。
相比其他城市,三亚的户型面积明显偏大。以时代海岸为例,二室二厅户型的面积在98平方米左右,一室一厅的户型面积在65平方米左右,相当于广州一些小区两居室的面积。以此户型计算,想要买一套这样的二手两居房,花费将高达215万多元。
2009年从海南大学毕业后考上三亚公务员的杨杨对记者表示,如果靠他的工资钱去买商品房,那是“想都不要想”的事。
虽然公务员是当地人眼中的好工作,但在杨杨眼里,像他这样的外来公务员在三亚的收入处于比较底层的位置,“一个月也就四五千块,还不及开出租车的司机收入的一半。”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他一个月到手的工资在1万元左右。
这让杨杨很焦虑。“在三亚拿着4000元的工资,还要供房贷、养家及日常开销,压力将非常大。”他强调,买商品房那是不可能的事。
杨杨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他从大学毕业,当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拉开大幕,一天后也就是元旦,“三亚的房价看着就涨上去了”。
据《法治周末》报道,2010年1月11日,也就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出台的第7天,三亚凤凰岛700套房源当日销售一空。
“三亚的商品房基本被来度假的人买走了,像我这种根本买不起房。”杨杨说。
这话也曾从三亚市市长王勇口中说出过,他曾表示,当前三亚85%的商品房都出售给了外地游客,靠普通工资收入,他自己也买不起商品房。
好在杨杨有资格购买保障性住房,但是拿着这套保障性住房,他认为“房子不能卖,即便卖也只能卖给政府,很难从升值中获利”。
即便如此,像杨杨一样的“幸运者”也不多。王勇在报告中提到,2013年三亚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530套,建成6444套,完成分配仅2150套。
1/4 | 1 | 2 | 3 | 4 |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