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以城市发展新区为抓手 加快成渝城市群及经济区建设

2014-10-16 09:22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祝志勇

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同样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理论界一般认为,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镇化是我国西部地区面临的最大发展课题,城市群的规划、布局和科学发展,事关未来西部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成渝城市群包括重庆全域和四川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内江、宜宾、泸州、自贡等11个城市及所辖73个县(市)、1636个建制镇,幅员面积18.3万平方公里。这么大的区域要“动”起来,不仅需要重庆与成都的“双核驱动”,还应以中间地带中小城市群为城市为板块,激活全域内的所有城市细胞,实现中间地带城市群的隆起。重庆功能区划中的城市发展新区包括: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大足区、潼南县、荣昌县、璧山区及万盛、双桥经开区,面积2.32万平方公里。城市发展新区刚好在“2+N”的成渝城市群及经济区的城市群线上,作为“双核”大都市连绵带和传导中轴,是成渝城市群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

城市发展新区是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示范区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速度进一步提高,城乡关系不断调适。但是,城镇化过程伴随的是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和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贫富分化等城市病的不断积累,各地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建设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矛盾愈演愈烈。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面对日益增多的“城市病”,未来中国城镇化道路如何走?具有“后发优势”的成渝城市群,可以为未来我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探路示范。

新型城镇化,其基本特征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合一”,在城镇化过程中贯穿“以人为本”,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工业化作为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城镇化作为工业化的空间依托,产城融合,城市功能完善与产业质量提升的交织。因此,城市发展新区要探索的是“四化”统筹、城乡统筹,关注的是诸如“富民兴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的市民化等重大问题。

城市发展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应着眼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人口分布,以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均质化为切入点,以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实现财富包容性增长为目标,提升城乡统筹能力与城乡一体化水平。其产业关系应表现为: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界限模糊,并互相长入,业态丰富,同就业群体充分获取“发展红利”“改革红利”“创新红利”;其社会效应表现为:逐步消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贫富差距与区域差距的缩小,实现“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终实现城市发展新区城乡一体;其环境效应应表现为:跨界水体达标率超过80%,城镇污水处理率超过80%;多种大气污染物联合减排,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共建绿色家园;其生产生活方式应表现为:城乡作为共同体实现区域生产合理分工与聚集,推崇低碳和绿色的理性消费,人居环境与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城市发展新区应建立集群型、生态型、智能型、和谐型的城镇群,成为成渝城市群及经济区,乃至全国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示范区。

城市发展新区是跨区域合作的先行区

城市发展新区是重庆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应在城市规划统一、产业协同、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跨区域合作的先行先导作用,为城市群酝酿同城效应。

打造成渝城市群及经济区,必须淡化行政区域观念,减少人为的分割,自觉打破行政藩篱和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在经济区域更加畅通与融合。因此,应加快市场培育,区域内油、气、电基本实现同类型产品同网同价,为要素的跨区流动和产业的跨区域整合,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区域内部的统一协调,打破在资金、人才、技术、资产重组、人口和产品流动方面的各种障碍,确保形成区域内部的统一大市场,建立资源共享的跨区域的市场体系。

城市发展新区不仅在其内部区县之间、而且要带动跨省市之间,建立统一的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村镇规划构成的空间地域综合规划体系,强化区域规划的横向协调作用,变行政区经济为都市圈经济,使大都市连绵带成为国内外两个市场对接交融的过渡带,带动其它地区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成渝城市群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军工制造、软件产业、石油化工、材料工业、航天工业等。这些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产业上下游关联度极高,带动力强,容易形成庞大的产业链,能够向西部其他地区进行产业辐射,其增长极的作用突出,应加强产业整合、协同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相互支撑、相互配套、互为产业腹地的产业体系格局。要积极引导川渝两地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大型企业集团成长。例如成渝两地通用制造业就可以进行细化分工,四川方面偏重重大装备制造业,重庆则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设备制造业为主,形成互补格局。在服务业方面,成渝城市群及经济区也有很多值得尝试的合作领域,如联手设立区域性地方银行,生产要素交易所彼此开放、相互服务,打造川渝休闲旅游产业带、联合申报世界级文化和自然遗产等等。在公共服务方面,实现不同群体的生活保障制度的对接,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转移、制度可衔接、财务可持续。同时,基本实现医疗保障服务在城市群及经济区内流转顺畅,待遇互认。

到2020年,城市发展新区的城镇化率要提高到63%,常住人口达到120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36%,实现工业总产值22500亿元,占全市的45%,GDP到达到10000亿左右,占全市的35.1%。实现这样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唯有改革创新,把握功能区划与区县定位的战略机遇,紧紧抓住新型城镇化内生性要求,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四化”同步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和城乡功能布局,在更大的空间格局和区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推动成渝城市群及经济区的发展和建设。(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