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走进广州南沙新区 > 正文

建好“1+1+3+N”科创平台体系 南沙科创迈向深度融合发展新阶段

2022-09-21 14:5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国务院6月发布的《南沙方案》将“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列为五大任务之首。在此背景下,南沙将如何紧抓机遇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日前,广州南沙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钟伟彬就以上热点问题接受了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的专访。

“1+1+3+N”科创体系释放高端创新资源吸引力

南财记者:在培育创新型企业、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南沙取得哪些新进展?

钟伟彬: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南沙方案》提出的把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战略使命,围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全力以赴强化平台建设、重点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在五个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深耕科学发现,注入原始创新“源头活水”。“1+1+3+N”科创平台体系基本形成——“一城一园”格局,南沙科学城已在省层面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明珠科学园一期南部组团首批项目计划今年年底竣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已汇聚16个院士团队的55个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参与建设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实现南沙区国家级工程中心零的突破;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实现了南沙大科学装置从“0”到“1”的突破。

此外,南沙区与中国科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航天科工集团等科研院所、高校及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了22个科研机构,其中包括4家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和1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分别占广州全市1/3、1/5.上半年新增广船国际海洋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灵山论坛科学中心、广州南沙地大滨海研究院、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混沌学园大湾区校区等5家高端创新平台项目,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28个。

二是着力技术发明,增强科技攻关“硬核实力”。2020年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67%,位列全市第二,较2019年提高0.66%,今年预计突破4%。4个项目斩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三是引领产业发展,打造动能转换“最强引擎”。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44家,比上年增长11.8%,增速位列全市第一。云从科技、小马智行等11家企业入选“2021年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榜单,云从科技于5月正式登陆上交所,成为“AI平台第一股”。瞄准元宇宙赛道,推动成立广州元宇宙创新联盟,规划建设元宇宙产业发展集聚区,培育云从科技、奥飞数据、小马智行、宸境科技、巨杉软件、穿越千机等企业入选《2022胡润中国元宇宙潜力企业榜》。将打造国内首个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四是强化人才支撑,构筑全球顶尖“智力高地”。广东省印发南沙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后,南沙获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正式挂牌大湾区(广东)国际人才驿站,南沙资讯科技园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据统计,南沙已集聚高层次和骨干人才约1.7万人,累计兑现人才奖励资金约18亿元。

五是推动生态优化,厚植创新创业“天然土壤”。结合国家级新区首个“四链”融合政策体系,精准推出“科创10条”、独角兽“黄金牧场九条”、“元宇宙九条”、“强芯九条”、“探天九条”、港澳青创“新十条”等科创特色专项政策。营造“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设立南沙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撬动子基金总认缴规模53.4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损失风险补偿资金池入池企业达到236家,累计授信约13.5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0.06亿元。广东省灵山论坛科学中心挂牌运营,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规划建设进展顺利,高端创新资源呈现加速集聚态势。

南财记者:如何用好“1+1+3+N”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科创资源?

钟伟彬:一是以南沙科学城为核心,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加快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建设,整合中科院在广州研究所、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中试和应用推广基地,吸引更多海内外顶尖实验室、研究所、高校、跨国公司集聚设立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引导搭建一批未来产业创新联盟。加强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等周边区域合作,实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资源优势互补、共享共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二是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为支撑,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支持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争创第一个海洋国家实验室基地,高水平推动冷泉生态系统、风洞和识海工程(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大科学设施建设,简称“识海工程”)三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及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交通运输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打造广州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主阵地。

三是以港科大(广州)为牵引,打造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基地。以港科大(广州)为示范,支持引进更多境外一流教育资源到南沙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打造高等教育开放试验田、高水平高校集聚地、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新高地。基础研究方面,南沙区正联合广州市科技局与港科大(广州)签署《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市校(院)企联合资助项目合作协议书》,将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港科大(广州)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还将支持申报建设港科大(广州)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高校科创策源地作用,加强联合港澳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及产业化的联动发展。加强与香港科学园、数码港合作,布局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率先突破跨境科研设备、数据流动障碍,率先探索建设国际数据自贸港,打造庆盛粤港澳创新特别合作区。

四是以大湾区科学论坛为依托,打造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新平台。通过举办论坛年度大会与分论坛,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团队和高科技企业落户,搭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层次交流与合作平台,实现跨国界、跨学科、跨领域深入合作。加快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围绕建设融通港澳、接轨国际的人才发展环境,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争取国家人才工作综合授权改革,创新人才跨境便捷流动机制,高标准打造一批国际人才社区,大力推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基地建设,更大力度集聚海内外“高精尖缺”及战略科学家人才。

五大举措构建全链条创新发展体系

南财记者:近年来南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全链条创新发展体系,“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科技局将重点做好哪些工作落实好这一目标?

钟伟彬: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南沙科技创新2022年工作要点》和《2022年南沙科技创新十件实事》,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

一是持续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强建实“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明珠科学园南部组团建设;大力支持广州海洋实验室争创第一个海洋国家实验室基地;加快冷泉生态系统、风洞和识海工程三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二是不断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力争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达900家。支持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做大做强,力争全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50亿元。鼓励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超过突破4.0%。

三是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区发展重点产业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2022年重点领域科技计划项目。

四是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办好海外留学人才交流会、黑科技大赛等活动。优化调整创业引导基金运营模式,修订政府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依托南沙新区科技系统党委,凝聚各方力量,为党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加快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加大对区内科研院所的扶持力度,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

五是推动更高层次的粤港澳及国际科技合作。积极筹备2022年大湾区科学论坛,推动论坛永久会址9月底动工建设。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全力支持港科大(广州)开展基础研究,加快推动香港科学园南沙孵化基地建设,共建粤港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打破粤港澳三地创新要素流通壁垒

南财记者:在联动港澳科创资源上,南沙有哪些布局?

钟伟彬:9月1日,港科大(广州)正式开学,成为两地科研对接合作、科技创新协同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强有力支撑。为便捷三地创新要素跨境流通,一方面,建立了粤港科技合作工作对接机制,按照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统一部署,成立了科技合作专项工作组。在专项工作组推动下,香港科技园南沙孵化基地建设顺利,其启动区计划近期正式挂牌。另一方面,在全省率先实现市级科研资金跨境拨付,2019年8月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向香港分部依托单位香港科技大学成功划拨科研资金3800万元。2020年至2021年又陆续拨付分部建设经费、合作经费、研究生助学金累计1.2亿元,打通了科研资金跨境拨付通道。

2016年9月,广州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下称南沙分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是全国首个具备将超级算力直通香港的网络专线,填补了香港无世界领先水平高性能计算的空白。目前港澳及海外两百余个科研用户团队长期付费使用南沙分中心提供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资源数已超过2亿核时,约占广州超算港澳及海外用户机时使用量的80%。

打通流通堵点后,港澳创新资源更加看好南沙前景。目前,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已引进5支来自知名高校且有明确产业化前景的高端团队项目,累计孵化108个企业及团队(其中港澳34个,国外3个),可以说,三地科技创新已进入到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