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城市方寸小口袋 居民幸福微空间

2022-09-29 17:34 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作者:王欣

伴随着城镇化的逐步完善,城市发展从关注增量向关注存量转型,从关注规模扩张向关注品质提升转型,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型。口袋公园作为规模较小的绿色公共空间,具有可灵活布局、交通可达、使用率高等特点,成为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转角进园的重要景观载体,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存量绿地更新的背景下,口袋公园建设成为当前城市更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反思问题,织密“小口袋”

口袋公园建得好不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口袋公园建设,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已建设和改造口袋公园近3万个。然而,部分口袋公园建设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分布不均,空间布局缺乏系统。口袋公园通常分布在高密度城市建成区内,利用现有零散、破碎的小型绿地或边角小空间改建而来,前期缺少整体的系统规划,建设随机性较大,现有空间与市民需求存在冲突,区域布局不均衡。

品质较低,工程质量有待提高。口袋公园虽小,但五脏俱全,需要绿化、土建、水电等多工种协同作业,对施工技术、细节把控、精细程度等均要求严格。在实际建造过程中,由于口袋公园规模小、工程总价低等特征,中标企业常以中小型为主,企业施工水平有限,导致工程施工工艺较差、建设标准较低。

蓝绿统筹不足,雨洪管理理念落后。当下极端天气变化导致城市内涝时有发生,部分城市出现城市“看海”现象。口袋公园虽然以点状散布在城市各处,具备良好的雨水分散消纳潜力,但并未充分发挥雨水源头蓄滞功能,甚至由于缺乏合理的竖向设计,部分绿地高于道路标高,反而存在雨水外排现象,加剧了市政雨水管网的排涝压力。

人性化不足,绿地空间活力低下。部分口袋公园在规划设计阶段缺乏对周边服务人群需求的深层次调研,缺乏园路系统、活动设施与交流空间,可活动范围多集中于绿地与道路衔接处,可进入性差,仅具备基本绿化功能,无法满足市民游憩、活动的需求。无障碍设施、适老化与适儿化设施也较为缺乏,对老年人、儿童的休闲活动造成诸多不便。

探索提升,成就“大幸福”

口袋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系统谋划、精工细作、人性设计等手段,提升口袋公园建设质量,利用城市街角“微空间”成就百姓“大幸福”。

系统谋划,分类营建特色空间。口袋公园的选址与规划是基于城市结构中无处不在的、甚至可以算是边角废地的空间,是城市微空间、废空间的利用与再生。因此,城市中的口袋公园建设均需统一规划、全局着手,针对不同区域的场地特性,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结合周边人群需求,全域布局、逐园定位、区分重点、明确特色,分类打造适合不同群体需求的绿色空间,如适老型口袋公园、文化口袋公园、运动口袋公园等,形成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空间布局。重点开展老旧城区及人员密集区域口袋公园建设,逐步形成城区以口袋公园为基础的链状绿网空间结构,以小带大、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城区人居环境品质。

精工细作,提升公园建设品质。高度重视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对建设品质精益求精,树立“抓细节出精品”理念,坚持一草一木精挑细选、一砖一石精雕细琢,打造标杆样板。

设计阶段进行充分调研,尊重场地现状,科学分析日照、风向、土壤等条件,利用工作坊、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周边居民诉求,从而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与落地性;施工阶段狠抓工程质量,严格监管、精益求精,严把施工用材,实行现场监管、样品送检、进场核验,关键材料和工序由设计单位参与把控全流程;后期运营管理阶段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确管理标准与资金来源,合理制定卫生保洁、设施维修、苗木养护等措施,确保口袋公园生命性与延续性,维持绿地高活力。

分散调蓄,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口袋公园一般见缝插针地建设在城市中,具有选址灵活、面积小、离散性分布等特点,是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分散调蓄雨水的重要载体,可充当“海绵体”“绿色排水口”等角色,发挥蓄水、调节等功能。要想充分发挥雨水源头减排蓄滞功能,就要根据周边汇水分区划定及下垫面覆盖情况,合理确定雨水汇入量,因地制宜设置海绵设施,提高雨水调蓄能力,减少下游管网的排水压力。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创新性的景观设计,将口袋公园内蓄滞场地与公共空间结合起来,形成下沉运动场、阶梯花园、旱溪湿地等多类型活动空间。荷兰鹿特丹雨水广场、我国云南玉溪东风广场以及河北迁安市政广场,给雨水留有足够空间,帮助提升城市安全韧性,都是公共空间与雨水管理相结合的优秀案例。

以人为本,激发公共空间活力。口袋公园分布范围广,是“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重要绿地活动空间,应坚持以人为本,将空间开放给周边居民,与其生活空间连通,释放城市空间“烟火气”,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

建设口袋公园时应进行充分调研论证,梳理整合街旁空地、微型空间以及旧城疏解腾退后形成的“空白”用地等资源,按照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原则进行改造提升,设置儿童娱乐、老人休闲、健身运动、静坐闲谈等多样活动场地,丰富绿地功能,满足市民健身、游憩等多种需求,打造属于市民的“户外客厅”。

未标题-3.jpg

王欣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态与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海绵城市设计、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等。曾主持或参与近百项河湖水系生态修复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以及《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城镇滨水景观工程技术规程》《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管理技术标准》等国家和地方标准编制工作,获得国际级奖项4次、省部级奖项十余次。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