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城市”,济南建设蓝图日渐清晰。近日,济南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会上,一份表达儿童意愿、富有时代特征、展现美好前景的《济南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呼之欲出。济南结合自身实际与特色,在国家要求建设“五个领域友好”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增加了产业发展友好和开放包容友好。今后,济南将按照打造一批重点项目,推出一批重点品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彰显济南特色的先进经验和典型示范,全域谋划和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儿童友好”对许多人来说,可能还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实,它完整的表达应该是,一个对儿童友好的城市,一个可以让孩子随时随地自由活动的城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承载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担负着对儿童未来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列入重大工程。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妇儿工委办等23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的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济南“十四五”规划、“十四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和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首个地方人大《关于促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决议》出台,《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济南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安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政策文件助力,在济南开启的这场城市建设与儿童友好的“双向奔赴”中,“儿童友好城市”已经从一个概念变成全城的共识和行动。
当一座城市俯下身子,从一米高的角度思考城市发展和社会治理,城市刚强的建筑与空间就开始变得柔软起来。城市更像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成长乐园,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玩耍、休憩,感受爱、建立爱、分享爱,获得更美好的童年生活。不论是打造推广第三卫生间,儿童洗手台、儿童厕所、母婴护理台,开展“小瞳人”“小铁人”专项行动和“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还是建设儿童友好低线公园、“15分钟儿童生活圈”,这座城市对儿童的关心和爱护都藏在这些用心的细节和服务里,城市发展的温度也蕴含其中。而一座对儿童越来越友好的城市,必定是一座温暖且包容的城市。
儿童友好,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善意与美好。儿童是城市未来的主人,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儿童需求为导向,其实就是让我们的城市发展更加精细化,这无疑是一种城市治理的探索,更是一种现代城市文明的理念。
今年“六一”儿童节,济南市为全市少年儿童送上了一份综合性“大礼包”——13件为儿童办实事项目,包含了免费为适龄女孩接种HPV疫苗,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希望小屋”等。济南对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孜孜以求,既弥补了城市治理中儿童视角的欠缺,更生动体现了这座城市“包容有爱”的与时俱进。
也是在同一天,济南正式入选全国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试点。青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一座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来源。更好的青年,能够为城市开创更好的未来;更好的城市,能够成就更好的青年。当前,济南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住房安居层层保障……从整体规划到政策扶持再到城市生活打造,城市“付一片真心”,人才“择一城发展”。在济南,更友好的城市和更有为的青年,正相得益彰、共融共生。
“不让任何人掉队”,一座文明、宜居、有温度的城市,应当让包括老弱妇孺在内的每一位市民都享有均等、公平的权利。济南“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将“加快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建设老年友好社区,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大力营造尊老敬老养老爱老的社会氛围”。这是济南这座城市对“银发族”的庄严承诺,也是城市温度的细节体现。完善兜底性养老服务设施,增加普惠养老服务床位,搭建全市统一开放的社会化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大力发展老年教育、老年体育、老年旅游等多元服务业态,办好老年大学……实际上,济南一直是一座对老人友好的城市,而未来,努力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济南还将做出更多努力。
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度”,也需要“温度”。“高度”决定城市发展的走向,“温度”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基石。有温度的城市,它是一座宽容的城市、一座值得留恋的城市、一座值得向往的城市、一座宜居宜人的城市。儿童友好、青年友好、老年友好,正在努力打造这三个友好型城市的济南,是让每个个体、每个群体,都能在济南得到更好的关怀,都能在济南找到归属感,令人倍感温暖,也让人充满期待。
“友好”,正成为这座城市的全新叙事。在“友好”的语境之下,将柔性关爱、人文关怀渗透到城市规划与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城市软实力变得“可触可感”,而把每个济南人的“幸福”都融合到城市发展的大图景中,其实也是点亮城市的未来,让越来越多的人向往济南、来到济南、恋上济南、留在济南。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